金龙机电(淮北)有限公司设立党员优质岗,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黄鹤鸣 摄影报道
安徽相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是淮北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陶铝产业千亿板块的“龙头”。党支部8名党员多是管理、技术骨干,常年奔波各地,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推广。“公司投产不到1年,已申报自主发明专利4项,进入稳定、批量化生产阶段。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支部8名党员的拼搏和汗水。”在谈到党建推进企业发展时,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吴浩深有感触。
面对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煤炭价格断崖式下跌、GDP增速和财政收入急剧下滑等严峻挑战,淮北市始终秉持“抓党建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以加强城市基层党建为动力,厚植党在城市的执政根基,使党建成为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看得见的生产力。
党组织延伸到产业转型最前沿
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设在哪里,哪里的生产效率最高、产品质量最好、劳动纪律最优。落地淮北短短3年时间,金龙机电(淮北)有限公司党员就从最初包括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张录文在内的3人发展壮大到40余人,就近设立的“公司党校”“车间党校”为党员群众开辟了学习交流场所,班组之间、员工之间比学赶超,各项工作都有了质的提升。
正在加快转型崛起的淮北,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经济尤为关键。淮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任东介绍:“我们坚持把党组织建设延伸到产业转型升级最前沿,在产业发展、项目一线建立党组织94个,依托开发园区、工业集中区设立党群服务中心12个,做到经济工作延伸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
转型崛起,“转”字当头。2015年以来,淮北矿业、皖北煤电两大矿业集团大力推进去产能工作,多达9789名职工面临分流转岗,原淮北矿业芦岭矿后勤科工作人员陈菊是其中一员,“矿上减产分流了,一时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各级党组织及时对分流人员一对一交流谈心、点对点包保关怀,做好思想引导、转岗安置、就业培训等工作。陈菊现在已经是安徽淮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呼叫中心的一名员工,生活忙碌而充实。
淮北市连续4年开展“干部帮联企业”行动,派出2276名党建指导员,累计解决融资难、用人难、用电难等方面问题1.2万余件。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全市经济发展呈现“V”字型反转并不断向好,非煤产业发展呈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势头。
志愿者变身社会治理短板“粘合剂”
淮北供电公司不少员工是所在供电社区的老居民。公司附近街巷一度人员混乱、人声嘈杂,严重影响职工生活。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支持下,社区家庭党校校长吕本为义务带领由社区老党员、工作人员组成的小分队,劝导商贩、维护秩序,让小街重返清静。公司党委负责同志感慨地说:“我们的员工能够安心生活、安全生产,离不开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干部的努力。”
辖区单位有需要,社区及时伸援手;社区开展活动,企业也发挥人力、财力上的优势,给力撑劲。截至目前,淮北市成立16个街道大工委、90个社区大党委,吸纳15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赋予街道社区相应权力和资源,驻区单位和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干部提拔使用、发展党员、涉及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都需征求街道社区党组织意见。社区建设、物业管理、服务居民职工……在街道社区党组织带领下,大家“撸起袖子一起干”。
共驻共建,将松散的资源和力量捏成团,形成社会治理合力,而活跃在各个领域的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者队伍,则充当起了社会治理“补短板”的粘合剂。
独居曙光社区的杨大妈,发现燃气管道老化快要漏气了,她试着在自己的窗台上系上了一条显眼的绿手帕。不到10分钟,一个素不相识的青年敲响了她的门。问明情况,很快带来了维修管道和灶具的专业人员。
“凡是需要帮助的人,只要把绿丝带往窗上一挂,就会有附近的志愿者前去相助。”淮北市文明办主任王合军介绍,“全市所有在职党员均注册为志愿者,带动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共3200支志愿服务队、近20万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便民惠民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小小的淮北市有133位市民入选“中国好人榜”,书写了“小城大爱”的城市品格。
家住烈山区杨庄矿的孙中才和老伴,爱到家门口的南湖风景区转转。“以前这就是个煤矿塌陷坑,政府花了大钱给整治的。水好,空气好,我看比西湖美。”回应群众对“煤城”变“绿城”的呼吁,4000公顷的采煤沉陷区得到治理修复,一批滨河、滨湖公园和景观带“串珠成链”。让孙大爷更高兴的是,每个风景区里挂着“党员示范岗”的观光车都能免费乘坐,70岁以上的老人都由党员驾驶员亲自搀扶上车,殷勤招呼。
以党建促城建 以城建聚民心
2016年的棚户区改造,对淮北市来说是一场改变老城区面貌的重大战役,更是实施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推进棚改10.3万余户,涉及35%以上的城区居民,开工建设率、基本建成率等指标居全省第一。最为重要的是,改造过程中实现了“零上访、零投诉、零事故”。这中间有何诀窍呢?
“我是党员,我承诺:以身作则践行‘两学一做’,支持棚改从我做起,讲政治、敢作为、守规矩……”在相山区相阳棚户区改造指挥部院内,社区党员纷纷把自己的名字签在鲜红的党员承诺牌上,五加二、白加黑,全身心投入棚改一线。像这样的临时党支部,每个棚改项目都有。
离不开生活多年的家,对政策理解不透,房屋丈量数据有疑问,群众可以随时随地找到党员倾诉、咨询。“大热天的这些孩子真是怪辛苦,饿了吃个盒饭,累了直接在阴凉地里躺会儿,有的姑娘家脸上、胳膊上都晒得脱了皮。”家住相山公园二号门棚户区79岁的吴良法老人感动不已,“这还不是想让咱们早点从趴趴屋搬到敞亮的大楼房。”
烈山区山北支部的党员谢军,是花庄棚改项目工作组的群众代表,也是被征收对象。他家住了20多年的老宅子经卫星航拍图确认和征收组实地丈量都是279平方米,可是按照宅基地统一分配标准只能执行250平方米的补偿面积。和他同样情况的还有9户普通群众,“谢军家怎么整,咱就跟着怎么干!”面对8万多元的差额,谢军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率先签约,这也让邻里们都服了气。
除了党员“谢军们”的模范带头,棚户区改造工作中,街道党工委与驻区单位以及规划、城建、房管、环保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同时吸纳有威望的党员和群众代表组建“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让群众发动群众、群众教育群众,大伙儿舒心棚改、支持征迁。
“棚改工作曾被称作‘天下第一难’,在淮北,最难做的事却变成了最好做的事。靠的啥?靠的就是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真正发挥了作用。党组织和党员带了好头,群众心平气顺,全力支持,去年改造棚户区48501户,今年还要确保完成5万余套棚改任务。”淮北市委书记黄晓武表示,“淮北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正在迸发,他们主动投身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服务城市转型发展大局,昔日‘煤城’步入了转型崛起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