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实干,成就大梨树人的梦想——追记辽宁丹东市凤城市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毛丰美

作者:新华社记者赵承 于力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2日 08:56
来源:新华社

到过大梨树村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就是“干”字无处不在。在大梨树村花果山最高处的广场上,矗立着一个9.9米高的“干”字,冬日里,在阳光与白雪的映衬下,格外耀眼。广场四周,是360个“干”字组成的围栏,“干”字碑的对面,广场的中间,有一座由锹、镐、铁锤撑起太阳的“头顶烈日干”纪念碑,两边分别是“披星戴月干”和“鸡叫上山干”。

一个“干”字,生动反映了毛丰美30多年的无私付出,体现了他成就事业的精神,也是他留给全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实干苦干加巧干是他留给大梨树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丰美对“干”字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苦干,弯大腰、流大汗;实干,重规律、求实效;巧干,讲科学、闯市场。

在大梨树村发展初期,村民们对毛丰美的很多决策都抱怀疑态度,“村里人进城卖东西,能行吗?”“没住过宾馆的农民开宾馆,好使吗?”“种了一辈子地办企业,能挣钱吗?”毛丰美自信地说:“我们暂时不会干,不是有会干的吗?我们可以学着干!”他带领村民外出学习、培训,回来埋头苦干,想着法干,不仅干得红红火火,还为村里带出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

1989年他决心向荒山开战,带领党员、干部100多人上山,一干就是40天,一口气建成了500亩标准果园。第二年春天,毛丰美趁热打铁,组织了全民大会战,当时村民都叫他“泥腿子”,因为他的裤腿总是半卷着,腿上、裤子上经常沾满泥巴。在他的带领下,大梨树人拧成了一股绳,在10多年间,先后组织了大小会战近百场,出工10万多人次,治理了20多座荒山,修建了近百公里的环山作业道,建成2万多亩果园,整治了70多条沟壑,开掘了年蓄水量40万立方米的人工运河。

2008年7月,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到大梨树村参观后,连声赞叹:“你们大梨树村造地的规模是我们大寨当年的十倍,我向农民实干家致敬!”

“中国美丽乡村”是他留给这片土地最美的画卷

与30多年前“山上和尚头,河水满地流”的“穷山沟”相比,现在漫步大梨树村,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小镇,运河、流水、小桥、人家,在连绵起伏的万亩花果山环抱下,展现出别样的美丽和祥和。

在毛丰美的心中,始终有个梦,山山沟沟才是大梨树人不变的根,真正的家,实现村民生活的根本改变,还是要做好家乡山水大文章。毛丰美向全村人提出:“不可改天,但可以换地,没有景我们造景,没有果我们种果,一定要大梨树大变样!”

经过办企业、建市场的历练,已经成为“市场通”的毛丰美,在将大梨树山水彻底改变后,目光盯准了农村旅游。一批批城里人来到了大梨树的花果山,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惬意和欢乐。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毛丰美创办了一个占地20多亩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引进了美国、日本、泰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奇花异草和珍稀果蔬。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他们又发展了农家特色的餐饮,“庄稼院”、“青年点”等饭店让游客流连忘返。

此后毛丰美又加大投资力度,修建了药王谷、联珠三湖、仿古新村等大型景区,仅五味子和葡萄藤蔓盘绕成的环山绿色长廊,就长达18公里。这一切让大梨树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单位”,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千万元。

2014年10月,在毛丰美离开他亲手打造的美丽家园一个月后,大梨树村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乡村”,实现了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成了他留给这片土地最美的画卷。

200多条建议和议案是他留给全国农民兄弟最温暖的声音

毛丰美不仅是大梨树村的当家人,还是连续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的心中不仅装着大梨树人,还牵挂着和大梨树人一样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当人大代表22年,他提出200多条涉农的建议和议案,其中有些对国家决策产生深刻影响。

“这种连牲畜都不喝的水,今天来开会的所有代表和领导,谁能喝一口?这水,条子河流域的老百姓已经喝了10多年了!”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现场,毛丰美拿着自己从条子河带来的两瓶污水,激动地拍起了桌子。

当年1月,毛丰美在铁岭条子河流域调研时发现污染问题严重,流域内农民十几年来一直喝着被污染的水。毛丰美着急了,装上两瓶污水带到了全国人大会议审议现场。在毛丰美的坚持下,条子河流域污染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2012年,毛丰美被评为“中国年度法治人物”,当条子河的农民上台为他颁奖时,他欣喜地笑了。

从1993年毛丰美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农村电价太高问题后,他为农民呼吁的声音就从来没有停过。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毛丰美带着取消农业税的建议上会,2006年我国取消农业税;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毛丰美提出农民贷款利息太高的问题。不久,有关部门出台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措施。

大梨树村党委副书记王丽辉说,毛书记在病重期间还念念不忘农民的事,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可能,我还要反映农民的呼声!”(新华社沈阳3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