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破解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好”的问题,江苏省灌南县创新探索出农民工群体党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建共管”联动机制,以“组织共建、党员共管、工作共商、经费共担、活动共抓”为抓手,通过创新农民工党组织设置模式、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整合多方资源等多种途径,实现农民工群体“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长期受教育”。“共建共管”赢得了农民工群体的热情拥护和衷心支持,已成为“流动党员受教育、两地群体得利益”的民心工程。
一、背景与起因
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快速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流动,农民工党员数量逐步增多。江苏省灌南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外农民工达20多万人,其中党员2500多人。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局限,以及农民工和流动党员具有流动性大、分布面广、稳定性差等特点,导致流出地党组织“管不着、管不到、管不住”,流入地党组织“不愿管、没权管、管不好”。一些农民工虽然进了城,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难融入城市,成为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少数人甚至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子;部分流动党员成了“隐性党员”、“口袋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监督之外,对党的信仰和追求明显弱化,党员身份逐渐淡忘。
鉴于此,我们着眼于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探索出农民工群体党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建共管”联动机制,有效破解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好”的难题。
二、主要做法
一是组织共建。积极争取流入地党组织的支持,在农民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组织,按地域相邻、行业归口、便于教育管理的原则,将农民工党员编入相应党支部和党小组。与流入地党组织签订“共建共管”协议,将流动党组织纳入当地有关街道(社区)党委序列进行管理,与当地党组织一同参加相关活动。流动党组织书记还列席所在街道(社区)党委会、楼道支部书记会议,共同商讨有关问题。目前,已在杭州、青岛、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建立流动党组织14个,同步成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全县外出流动党员和务工人员都在流动党组织的覆盖和教育管理之下。
二是党员共管。委托流入地党组织对农民工党员进行日常教育管理,有关街道和社区党组织把流动党员纳入其所辖党员的教育管理计划,就近安排他们参加组织生活,并及时反馈农民工党员的在外表现情况,定期给出评价性意见。两地共同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入党积子的日常培养考察由流入地的街道、社区党组织负责,灌南县有关党组织在审批接纳新党员时充分征求流入地党组织的意见。近三年来,共发展外出务工党员216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00多名。
三是工作共商。与流入地组织部门建立党建工作定期沟通交流机制,重点就农民工党员的组织建设、教育管理、服务培训以及作用发挥等重大事项进行研讨。开通热线电话,设立电子信箱,及时交流农民工党员的活动开展情况。通过举行农民工党建论坛、新市民党员事迹报告会、学习参观等形式,加强双方的沟通了解,促进农民工党员和其他务工人员自觉融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四是经费共担。每年编制100万元预算作为农民工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县委组织部每年从留存党费中拨给每个流动党组织1万元的活动经费,并为其订阅党报党刊等学习资料。争取流入地党组织的支持和配合,为流动党组织配齐办公室和电话、电脑等办公用品。杭州市下城区委组织部和朝晖街道还为驻杭州流动党委书记、委员配备通讯工具,每月补助通讯费100元。
五是活动共抓。在两地党组织的共同指导下,流动党组织积极在务工人员中开展“守纪守法做事,诚实诚信做人”、“亮党员身份,树灌南形象”、“志愿服务者,义务作奉献”等系列活动。两地联合开展关爱农民工行动,为农民工办理跨区域劳务合同签订、工资集体协商、社会保险缴纳等事项。先后向农民工赠送《农民工法律知识读本》等法律书籍15万册,发放法律援助卡3万多份,开设送法维权148热线。组建14辆 “送法维权大篷车”奔赴省内外各地,帮助在外农民工讨回被用人单位克扣福利、工资等260多万元。
三、成效与反响
一是强化了流动党员管理,初步形成了城乡联动党员管理格局。创建“共建共管”机制,实现了农民工党员向新市民党员的过渡转变,调动了农民工党员参与党内活动和融入他乡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新机制得以初步建立。广大农民工党员,在不转接党组织关系的情况下,就可以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各种活动,参与党内管理,行使党员权利,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工党员不愿主动亮明身份、参加组织活动、接受教育管理等难题。灌南驻杭州流动党组织建立12年来,农民工党员数量由成立之初13名发展到现在的158名,2010年4月,升格为党委建制。
二是解决了务工群体困难,增强了流动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在两地党组织和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各驻外流动党组织以服务老乡为己任,成立“就业互助会”,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广泛收集用工信息,为家乡农民工推介合适的工作岗位,并做好跟踪服务、教育管理。近三年来,流动党组织共帮助家乡农民工维权200多起,甚至有些外省市农民工遇到困难,也慕名到灌南驻外流动党组织请求援助。
三是激发了创先争优活力,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流动党组织积极在务工人员中开展“为他乡作贡献、为家乡添光彩”、“争当新市民先锋”等主题实践活动,赢得当地群众的赞赏和信赖。驻杭流动党委书记邵中国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驻锡流动党支部书记席发刚荣获“无锡市十佳新市民”称号。2011年,我县农民工党建工作经验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向全国推广。以邵中国为原型的首部农民工群体电影《七叔》于2013年7月在全国公映。
四是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了两地的合作交流和共同发展。驻苏州流动党总支带领家乡农民工在吴中区、高新区等地每年承建十多万平方米的工程,没有发生一起质量问题,被誉为“放心工程”。驻青岛流动党支部凭借良好的口碑和信誉,承建造价1.12亿元的奥运会帆船比赛场馆,获得“山东省文明工地”称号。流动党组织还积极呼应家乡建设,积极鼓励有能力、有实力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服务家乡展,奉献爱心。目前,全县已有260多名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吸纳4000多名劳动力就地就业。通过流动党组织和外出农民工的牵线搭桥,浙江、上海、苏州等地800多名客商来灌南投资创业,投资总额300多亿元。
四、探讨与启示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实践,结合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党建工作创新工程的要求,我们的启示和体会是:
一是加强农民工群体的教育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解决了农民工问题,就解决了农民变市民、农民变工人的问题,不仅能够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城乡和谐。抓好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教育管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各地都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重视农民工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共建共管是实施农民工群体有效管理的必由之路。农民工以外出打工农民为主,他们的根在家乡,和家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他们的管理离不开家乡党组织。但因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外,流出地的党组织常常又鞭长莫及。而流入地党组织因城乡二元化等原因也无法单方面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应该说,目前各地对加强农民工的教育管理都有着很高的认识,但往往是强调单向式的管理,忽视两地的共建共管。实践证明,仅仅是流出地或流入地的“一头热”,不可能实现农民工群体的有效管理。只有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协作,实施共同管理,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三是流动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前提。党组织的建立在于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促进和谐。无论以什么模式、什么形式成立的流动党组织,如果只建不管只能流于形式。党组织不能发挥作用,其生存和发展必将失去根基。因此,在重视建立流动党组织的同时,更应创新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引导党组织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流动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四是建立长效机制是加强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基础保障。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和长期性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工作持续深入开展。要把加强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建立党委、政府定期研究农民工群体工作制度、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制度等,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关爱服务机制,把农民工工作与社会保障、扶贫、维权、法律援助、慈善救助等工作结合起来,使之经常化、多样化、社会化、实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