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湖北孝南:构建3个“1+X”体系 探索“服务型”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0日 15:0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深刻变革,顺应群众多元化需求,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以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为总要求,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以城区社区和农村为重点,以平台、组织、队伍等核心要素为支点,积极构建以“1+X”服务组织、服务队伍、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3个“1+X”服务体系,加快工作重心转移、实现工作方式转型,着力构建开放、多元、立体的综合服务管理体系,推动基层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探索出一条党组织领导,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新路子。2013年来,构建3个“1+X”服务体系模式被湖北省委组织部评为创新项目,经验做法在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交流发言,中组部调研组、全国党建研究会、中央党校等单位有关专家学者相继到孝南调研3个“1+X”服务体系建设。

一、主要背景

当前,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孝南和全国大多地方一样进入了黄金机遇期、改革攻坚期、发展转型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历史阶段,迫切需要有效转变基层党组织服务方式、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农村在完成农村税费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实行强农惠农政策的新形势下,群众与村干部、各类协会组织与村“两委”等在村民自治组织中如何定位、怎样转型,我区陡岗镇袁湖村进行了有益探索。

袁湖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一度成为“低洼子”、“水袋子”、“穷窝子”的地方。税费改革前,村“两委”在事务管理上,实行“干部说群众听、干部逼群众干”的行政命令式作法;在群众管理上,依靠税费提留摊派、规定“两工”投劳等载体来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在这种传统工作模式中,村级管理村“两委”说了算、村干部自己办,形成了“书记主任碰碰头,两委班子点点头,群众不知哪一头”的现象,群众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导致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面对农村税费改革后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村“两委”认识到,如果继续沿用过去行政命令式的村级管理作法,必然是吃力不讨好,不仅群众不乐意,而且政策也不允许。

村“两委”一班人通过召开会议、走访座谈和外出学习,了解到群众不关心参与村级事务,并不是热情不够,而是没有发挥主人翁角色的舞台;老党员不热心支持村级事务,并不是觉悟不高,而是没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平台;村干部无信心管好村级事务,并不是力度不大,而是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村“两委”深刻认识到,要走出困境、开创局面,就必须转换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模式,村“两委”注重组织引导,充分尊重群众民主权利,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探索出村级民主管理“1+X”(1个理事会加上若干个协会)模式,也就是坚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和指导下,由群众选举产生自己信得过的人员组成民主管理理事会,引导成立路灯管理协会、环境卫生管理协会、文明新风管理协会,让群众的事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让群众说了算、让群众自己干、让群众唱主角,村级事务是群众自己说了算,激活了一池春水,工作赢得了群众、干部、村“两委”以及社会的多方满意。

同时,通过全省三年规划和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强力推进,孝南基层组织建设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有组织基础,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富有成效;有服务终端基础,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及区场服务终端在村社区逐步延伸健全;有文化心理基础,浓厚的孝文化底蕴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互助、自治的愿望;有资源整合基础,原有的各种社会组织量少、弱小、分散、盲目,急需培育、规范、扶持和引导。

基于此,孝南区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吃透上情、借鉴外情、把握内情,“三情”结合找科学有效的路径,在总结袁湖村党支部“1+X”(在村党支部领导下1个理事会加上若干个专项协会)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狠抓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要素,探索提炼出了服务平台、组织网络、骨干队伍等三个“1+X”综合服务管理体系,也即以党组织为主导,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主平台,以干部、党员为主体,集网络化的服务组织、系统化的服务平台、多元化的服务队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管理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建优“1+X”组织,夯实服务的组织保障。按照“扩面、提质、互动”的要求,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基础、群团组织为配套、社团组织为重点、结对共建单位为补充的“1+X”组织体系。一是党组织扩面。在农村,将党小组建在3050个村塆,围绕农村主导产业建立113个协会党组织。在社区,设立大党委6个,网格党支部90个,楼栋党小组2300多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在村(社区)的全面覆盖、党组织的服务与群众生产生活无缝对接。二是社会组织提质。把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手段,引导社会组织有序活动、主动服务。在农村经济领域,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465个,网络农户2.5万户。在文体领域,以文体骨干为主体,组建京剧社、楚剧团等文体娱乐组织853个。在社会管理领域,推广“理事会+协会”模式,组建理事会451个,文明新风、互助自助等协会1736个。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投入500多万元配备公益性岗位230个,投入1000万元支持社会组织购买设备1500多台套,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三是各类组织互动。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引导各类组织与党组织同心凝聚共识、助推发展、惠及民生、共促和谐,形成党组织服务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群众的“服务链”。三里社区广场舞蹈队一直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社区党委主动协调全洲物业,给舞蹈队专门开辟了500平米的场地,免费提供电源灯光,这支舞蹈队已成为社区重要的文艺团队。

(二)建强“1+X”队伍,壮大服务的力量保障。按照“干部带领、党员带头、社会力量带动”的要求,强化以基层党组织书记为核心的班子队伍建设,发挥党员队伍、志愿者等骨干作用,形成“我为人人服务、人人相互服务”的互助氛围。一是培优训强干部队伍。活动催生动力,在全区开展“强化两项职能、争当五个书记”活动,选树15名“五个书记”标兵,激励党组织书记争当理思路、促发展的“致富书记”,搞服务、办实事的“贴心书记”,保稳定、正民风的“平安书记”,讲正气、守底线的“廉洁书记”,抓班子、带队伍的“领航书记”,增强角色意识和服务水平。培训提升能力,区乡两级财政投入120万元专项经费,打破“一锅煮”、“满堂灌”痼疾,采取分层培训、分类教学、交流互动、学用一体的方式,对1751名村(社区)干部普遍轮训2次。保障激发活力,探索村(社区)干部职业化管理路径,出台《村干部报酬发放办法》,今年新增投入440万元,保证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不少于10000元/年、村副职干部基本报酬不少于8000元/年。承诺强化责任,实行干部公开承诺服务,组织“一定两述三评”督办,村(社区)干部2013年承诺兴办实事3210多件,结对帮扶弱势群体2200多名。二是激励党员创先争优。按照“领导包片、全员挂点、专干驻村”的要求,推行“五个一”模式,即“一栏”公示信息、“一窗”承接服务、“一档”了解民情、“一卡”连接民心、“一册”记录工作,组织全区1529名乡镇党员干部开展“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连心”活动。在农村,全面实施“明灯”计划,围绕“三千双百”目标,每年培养1000名各类人才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1000名党员成为各类人才,培养1000名党员优秀人才成为“明灯”党员,组建100个“明灯”党员服务团,建设100个“明灯”党员“双建双带”基地。在社区,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引导机关单位4000多名在职党员亮出身份、展示风采,参与社区服务,实现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站17个,每年安排党内关爱帮扶资金100万,帮扶救助“三老一困”党员2000多名。三是凝聚社会服务力量。引导群众由服务客体变为服务主体,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按照“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人人能参与”的原则,开展“春之和、夏之乐、秋之美、冬之健”主题活动,用活动发动群众。每年开展“最美孝南人”评选活动,用身边典型教育、引导群众。目前全区群众自发组织的志愿者队伍352支,参与人数达到3600人。

(三)建好“1+X”平台,强化服务的设施保障。按照“多功能、一站式”的要求,整合各类资源,建好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核心,汇集各类配套、延伸平台为一体的综合便民利民服务平台。一是整合各方资源。近两年,区乡村投入1300万元,整合卫生、供销、人社、计生等项目资金800多万元,对176个1000人以上的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升级。今年,区政府投入800万元,为40个城区社区各安排20万元惠民专项资金,由社区直接用于服务居民、开展活动。协调金融、通讯等部门设置自助缴费机、转账电话、柜员机等配套设施。积极争取本地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回报桑梓,今年,130多名成功人士为家乡捐资近300万元,支持村级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建好三个平台。建好主体平台,本着“以人为本、开放透明、和谐温馨、便民惠民”的理念,注重去办公化、行政化,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成没有办公室、只有服务区的主阵地。配齐延伸平台,根据群众多样化的需求,配套建设各种实体服务平台,全区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社409个,1000人以上的村都建有卫生室、40个社区都建有居家养老中心。拓展网上平台,开通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群众可在村(社区)直接办理生育证等行政事务、进行代购代销等商务活动,服务效能全面提高。三是实现服务转型。服务内容由分散向聚合转型,把各种分散、零碎的服务项目尽量整合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集中服务。服务流程由串联向并联转型,部门能下放到村(社区)的审批事项全部下放,能延伸的服务项目全部延伸,简化办事流程,目前我区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能代办67项行政事项,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服务功能由平面向立体转型,把关爱服务、公共服务、政务服务、区场服务、社会服务“五项服务”向深度延伸、向广度拓展,真正服务到家、关爱到人,实现“开一扇门、办万家事”。

三、成效体会

目前,三个“1+X”在村(社区)党组织得以大力推广运用,一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龙头带动作用,搭建平台、健全组织、建强队伍,夯实服务基础。另一方面,综合运用多种服务载体、形式和手段,创新党组织有效服务的实现路径。还有,明确了服务责任,实行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考评督办力度,健全和完善制度保障机制。从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来看,有效解决了少数基层党组织“无平台服务、无组织协调、无队伍办事”的尴尬局面,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服务动力与活力得到了充分释放,村社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群众也很满意。

在探索实践中,我们体会,三个“1+X”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求,加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创新城市农村治理理念,转变基层治理模式、方法的有效载体;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把党的政策落实到基层的有效办法;是打造社会管理终端和公共服务“超市”,延长党委政府工作手臂,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

(一)发动引导群众参与是基础。实现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就要充分认识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群众既是社会服务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推进者、评判者,要广泛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参与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创新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的渠道和形式,建立平台,打通“瓶颈”,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凝聚合力,形成社会服务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领头雁”队伍建设是根本。在开放式社会服务体系中,要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核心作用,就必须把“领头雁”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作为第一前提、第一需要,采取“选、育、激、管”等措施,按照“好干部”的标准,促进队伍提能增效,凝聚合力,把党组织建强建优,把群众组织和队伍带大带活,共同构建“一核多元”的服务体系。

(三)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是关键。一个多元参与、富有生机活力的服务体系,必须要有人员、阵地、资金等要素作支撑。特别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更要加大公共财力投入,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优先倾斜、集中供给的保障体系,健全全覆盖、可持续、有弹性的经费投入机制,完善有目标、有督办、有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保驾护航。

(四)强化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是保障。当前,各种群众组织数量庞大,目标任务和制度章程不尽相同,既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要使各种组织功能互补,聚合发力,必须狠抓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不放松,通过发挥骨干队伍作用,有序引导、依规运行,用“无形之手”激发“有形力量”,确保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