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青海省海西州全面落实村干部坐班夯实藏区执政基础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0日 15: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3年以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围绕夯实堡垒、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紧紧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问题,从健全村级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入手,积极探索推行村“三委”班子成员坐班制,村干部主体作用得到强化,村级事务运行效率明显加强,农村牧区和谐稳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一、推行背景

村级干部处在农牧区工作第一线,是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的组织者、宣传者、推动者、实践者和促进者。按照中组部的安排,海西州从近年来摸排调研和开展“分类定级”、软弱涣散党组织转化升级、选派“第一书记”入村帮扶等活动情况看,制约村级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村级班子整体能力水平较低,导致社会新矛盾、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要推进基层组织运行方式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的现实需要,在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村干部队伍素质、强化村干部服务能力上下功夫。

从外在条件上讲,推行村干部坐班的条件趋于成熟。一是干部素质明显提高。海西州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产生了监委会成员,通过健全村级组织,稳定了基层干部队伍,近年来,在农牧区积极实施村干部轮训工程,推广“三培双带”、“三议一表决”、村级“说事”和“村级事务代办”等制度,村干部文化素质逐步提升,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村干部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二是办公条件不断改善。2007年以来,海西州在实施省级村级党员活动室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州县两级通过整合项目、配套资金,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村级党员活动室,并配备了办公设备,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综合办公服务中心的目标,为村干部坐班提供了必要前提。三是运转经费和工资报酬大幅提升。海西州高度重视强基层、打基础工作,在政策制定、财力投入等方面重点不断向基层倾斜,在运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发放标准方面,按照不低于省定标准为基础,连续多年调整提高并全部发放落实到位,进一步增强了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为村干部坐班提供了必要保障。

从内在因素看,基层群众急需一项长效性制度立竿见影破解“办事难”问题。一是改进村干部作风的需要。过去,许多村干部习惯于“公章兜里揣、开会自己家、活动露天下、经常窝在家”的办公模式,经常以自身方便安排公务处理日程,村内档案资料无法实现集中有序管理,尤其在村级换届工作交接中,严重影响了新任干部尽快熟悉业务、迅速进入角色。因此必须从转变工作作风出发,建立一项以村干部主动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需要。海西州有部分以藏族、蒙古族为主要民族的牧业村,牧民群众常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虽然近年来通讯工具不断普及,但草原山区信号不畅,牧民群众通讯联系不便,加之村干部平时多忙于各自事务,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和地点,遇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突发事件,常常是找干部难、办事难,一些小问题拖成了大难题、大矛盾,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制约了发展稳定。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从总体上看,当前全州村干部作用发挥明显,大部分村在组织建设、村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富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村“三委”班子职责分配不清,村级管理不规范,工作纪律松散,遇事互相推诿,导致工作无法形成合力,部署工作任务难以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干群关系紧张,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巩固发展、影响了村干部在基层群众中的威信,村干部办公改革势在必行。

二、主要做法

(一)明确坐班职责,拓宽服务范围。村“三委”班子成员坐班制办公主要面向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班子成员和大学生村官,坐班地点设在各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村干部坐班办公时主要处理村内事务,办理村民事项;及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协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群众提供政策、村务咨询;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和使用,运用远程教育平台为群众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文化娱乐活动,做好办公场所环境卫生维护和财产安全工作;接待群众来访,积极调处各种矛盾纠纷,维护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及时处置突发性事件,做好村“三委”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其它事项,提供村民事务代办。坐班服务事项由单一的为群众签字盖章,逐步实现向多领域、多形式、多渠道的服务延伸。

(二)严肃坐班纪律,强化责任意识。坐班时间为周一至周五,工作时长六小时,即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坐班期间要求每天至少有两名村干部(含大学生村官)在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坐班办公,村务监督委员会每周至少有1名成员坐班1次,在研究村重大事项时及时参与。周六、周日安排1名村干部轮流值班,确保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门常开,为村民提供图书借阅、休闲娱乐、群众议事的活动场所。春节、端午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假期不坐班,留值班电话,随叫随到。每周三和周五统一确定为村民事务代办日,由1名村干部负责到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单位代办各项事务。坐班村干部在每日下班前向村党支部书记汇报当天工作情况,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请假时,在找好替班人员的前提下,经村党支部书记批准后方可离岗,假期长于三天的,需报乡镇党委书记批准。因坐班时间贻误工作、处置突发事件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要直接追究当事人责任。

(三)明确程序要求,推进阳光操作。各地组织部门、各乡镇党委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宣传媒介,就推行村“三委”班子成员坐班制办公和村民事务代办制工作的必要性进行广泛宣传,将服务事项、服务流程、服务时间、服务承诺、收费标准等事项进行系统学习,同时深入宣传坐班纪律和群众监督渠道等事项,做到家喻户晓,方便群众办事。在制度推行中,村党支部每月初制定坐班人员安排表,上报乡镇党委备案,将轮值坐班人员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和工作职责等信息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务公开栏等显著位置进行公示,方便党员群众联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乡镇统一建立《村“三委”班子成员坐班制办公服务事务记录簿》,坐班人员做好当日来访接待工作、承办事项和办理结果、处置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村民事务代办等情况登记,处理事务做到“有记录、有答复、有反馈、有签名”,方便做好交接班手续。

(四)完善工作制度,保障服务质量。为巩固村干部坐班形成长效机制,强化各项工作督促落实,各地区结合实际制定了村“三委”班子成员坐班制管理办法,量化了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同步建立坐班公示制度、坐班登记制度、首问负责制度、事务代办制度、每月例会制度。要求各村“三委”班子每月底召开工作例会,总结本月村务处理情况,研究解决村内重要事项和热点难点问题。各乡镇党委定期召集各村党支部书记召开工作例会,通报各村坐班制办公办理、办结事项和相关违纪人员处理情况,布置安排各项工作。每月底就村干部轮值坐班和村民事务代办情况集中进行公示,对于群众投诉事项,及时做出解释说明,做到代办有委托、办中有记载、办后有回复,确保村干部坐班办公制度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五)严格考核督查,增强服务能力。各地区组织、民政、人社部门实行坐班日考勤、周抽查、月报告、季评议制度,将村干部、村官坐班办公情况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与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工资报酬、评先树优等挂钩,严格兑现奖惩。采取查阅资料、电话抽查、走访座谈、实地暗访、回访群众等形式,加强坐班工作的监管督查力度,认真统计填报《海西州村“三委”班子成员坐班制办公情况月报表》,及时发现和纠正坐班制办公和村民事务代办制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坐班人员不能履行职责,带来不良影响或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坚决予以撤换,并依据党纪政纪追究相应责任。各乡镇党委设立公开举报电话,随时受理群众投诉。年底逐村组织召开群众大会,针对各村坐班办公情况进行严格考核,打出分数,排出名次,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选优、兑现工资、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三、初步成效

自村“三委”班子成员坐班制推行以来,海西州1310名村“三委”班子成员、198名省州市乡选派干部、85名大学生村官在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按时坐班为民服务,截止目前,各行政村通过坐班制为群众共办理各类事务3800余件,调处矛盾纠纷170件。纪检、组织部门集中下村检查152次,乡镇(街道)随机检查407次。乡、村两级召开工作例会累计603次,集中研究解决各类问题550项。通过推行坐班制,一些长期影响农村稳定的信访隐患得到化解,群众办事难、遇到纠纷无人管的现象得到彻底改观,党群干群关系出现根本性好转,农牧区和谐稳定局面得到进一步夯实。

村干部履职服务意识明显提高。村干部通过坐班办公及时处理村日常事务,增强了村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了村干部总揽全局,独立开展工作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了村级组织对村情动态的全方位准确掌握,有效推进了藏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同时将村干部坐班与村干部绩效考核结合,相关部门单位和乡镇党委不定期进村突击检查坐班工作进展情况,使村干部在自我管理和外界监督中,工作作风得到显著转变。

村三委班子工作效率逐步提升。通过深入推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村干部坐班时间认真填写《村“三委”班子成员坐班制办公服务事务记录簿》,每天向村党支部书记汇报当天工作情况,使村干部在熟悉本职工作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掌握村务相关工作,逐步理顺了村“三委”班子工作关系,强化了村干部对村级事务办理的业务熟练度,村级事务办理程序和村级组织档案管理逐步规范,以往群众办事来回跑、工作效率低的现象得到全面解决。

村内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坐班村干部定时、定人、定点轮流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坐班服务,切实解决了部分村级场所无人管、村民事务无人问、村内纠纷无人理等问题,在群众中树立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班子成员的团结协作和村务工作的有效衔接,实现了强农惠牧政策措施和各项资金的透明管理和规范发放,消除了干部之间,干群之间的隔阂和疑虑,为村级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村级组织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村级活动场所实现规范化管理。村“三委”班子成员坐班制的推行,保证了村级活动场所每天开放,提高了活动场所内各类设备的保管、维修和使用效率。各乡镇党委从完善活动场所内部功能入手添置了部分办公活动设施,按照“村财乡管”的原则,从各村组织运转经费中划拨5000元专项资金用于办公场所购煤取暖,保证了秋冬季节活动场所正常发挥作用。村干部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和远程教育资源,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农牧科技知识,传递致富信息,开展文体活动,逐步解决了村级活动场所“重建设、轻管理、有阵地、无活动”的实际问题。。

四、经验启示

推行村“三委”班子成员坐班制,从形式上看,是村级干部为解决群众办事难的具体方法举措;从实质上看,是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通过村“三委”班子成员坐班制的推行实施,我们发现,看似平常的工作,只要善于总结,善于发现,就一定能找到改进和推动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总结反思村干部坐班制的成功实践,对创新基层党组织服务模式提供了以下启示。

推行村干部“坐班制”,是基层党组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党的农村牧区各项方针政策最终要靠村干部去落实。通过落实村“三委”班子成员坐班制,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和“村民事务代办制”,做到了村干部坐班有章可循,出勤有记录,办事有说法,村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得到了群众公认,有效激发了干部工作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推行村干部“坐班制”,是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中心内容。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村“三委”班子坐班制并不是新兴名词,但对于地广人稀、民族构成多元的地区,推行实施村“三委”班子成员坐班制却是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让村干部定点坐班,能够方便及时了解社情动态、传达国家政策、处理社会矛盾、疏导群众情绪,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农牧区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的成效,强化村级组织自身约束机制,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稳定局面。

推行村干部“坐班制”,是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重要手段。通过落实坐班制,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党和政府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同时,为大学生村官发挥才干、成长发展搭建了平台,通过完善学习、参与、实践、服务管理机制,对大学生村官实现由学识型向实用型、应用型村级管理服务人才转变具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