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清晨,在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旺庄街道春潮园集中居住区,市民广场上晨练的居民正随着音乐舒展身体,一派安宁和谐。平静有序生活的背后,是一张覆盖全域的“数字之网”的全时守护。
作为拥有17万多常住人口和3500多家企业的产城融合区域,旺庄街道经济活跃、人口结构多元、社会诉求多样、治理任务繁重。面对传统基层治理模式风险洞察难、协同处置散、服务渠道堵的严峻挑战,近些年来,旺庄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打造“数治旺庄”一体化平台,将数字技术全流程、全要素嵌入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探索出一条数字赋能、源头治理、多元协同、就地化解的新路径。
构建动态更新的资源池
“过去处理一个邻里纠纷,可能要跑好几趟、打十几个电话,现在平台自动预警,我们第一时间就能介入。”旺庄街道新光社区网格员李明感慨。
平台紧贴产城融合脉搏,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环节,构建起“1+2+3+4+N”的运行体系:一个综合指挥中心、制度和数据两套保障、居民—网格—街道三级服务端口、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四级联动机制,以及N类智慧治理应用场景。深度整合人口、企业、房屋、事件等7大数据库,形成动态更新的数据资源池。过去依赖人工填报的台账报表,如今自动生成,准确率和完整性达100%,为社区工作者日均节约2小时事务性时间,真正实现为基层赋能。
“数据不再是沉睡的档案,而是会说话的治理资源。”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链条,实现55个小区党支部全覆盖,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书记,让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在健全的组织体系上运行,使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发现。”
目前,旺庄街道结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七个专项行动,推动“数治旺庄”融合物联网感知和AI分析实现持续迭代,12345工单分派、矛盾纠纷AI预警、区街协同响应等子模块不断优化,平台逐步实现从“数智”建设到“数治”实效的跨越。
建立三色预警机制
今年初夏,“数治旺庄”平台的AI情感分析系统,敏锐捕捉到多个小区居民集中反映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系统自动触发黄色预警。街道迅速启动联动机制,组织社区、小区、派出所、物业等单位现场会商,通过划定专门活动区域、限定锻炼时间、配备分贝监测仪等举措,在一周内成功化解了这一涉及200余户居民的纠纷。
“过去这类问题往往要等到矛盾激化、多人投诉才会被重视,现在AI系统能够提前识别群众诉求中的情绪倾向,我们可以把工作做在前面。”旺庄街道政法和社会治理办公室负责人说。
平台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群众诉求中的情感倾向与关键词,自动识别矛盾风险。运行一年多来,预警准确率较人工提升40%,调处纠纷332件,平均处置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至24小时以内。
居民通过小程序中的“矛盾纠纷上报”模块,可实现“选时间、选地点、选调解员”的便捷服务,形成“上报—分拨—处置—反馈—评价”的线上闭环。“就像网购服务一样方便,整个过程既透明又高效。”一名通过平台成功解决停车位纠纷的居民如此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由小区党支部书记、党员中心户、网格员、警格员、楼栋长构成的“五员”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运用“一看、二商、三议、四做”工作法,共解决小区实际问题576个。
“一站式”调处矛盾纠纷
“数治旺庄”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更是一个协同治理的中枢,它打破了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推动形成一方触发、多方响应的联动机制。平台整合党建、综治、公安、司法、信访等多方资源,打造矛盾纠纷“一站式”调处中心。线上数据流与线下调解力量深度融合,使“融智议事厅”“伯渎和”等特色调解工作室发挥出更大效能。
“现在调解员可以通过平台提前了解纠纷全过程,甚至查看历史记录,调解更有针对性。”“伯渎和”金牌调解员周文萍说。
数字治理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旺庄街道通过“微爱旺庄”“微管家”等小程序,推动居民参与微治理,激发基层自治活力。截至目前,平台已覆盖21个社区、147个网格,汇聚人口信息17万余条,处置事件4200余起。在“数治旺庄”的支持下,街道孵化培育专(兼)职调解员41名、治理骨干495名,打造志愿团队25支,上线社区基金项目16个、公益微项目128个,辐射服务3万多人次。
“数字赋能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堆砌,而是有温度的制度创新和治理重构。”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说,“这让党组织根系更发达、社会参与更广泛、治理响应更精准,最终实现党建引领、数字赋能、多元共治的良性循环。”(本报通讯员 新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