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进:走进一线看实绩、走进现场察担当、走进群众听民意
三同步:领导干部政绩观考察与经济运行同步诊断、与重点工作同步评估、与个体成长同步解析
“招商领域看‘项目转化率’、工业领域看‘亩均效益’……这些数据曲线可以系统呈现干部实绩。”近日,在浙江玉环市城市大脑,市联席办工作人员林伊丽正向组织部门考察组介绍三季度各领域考核指标情况。巨大的电子屏上,“玉智督”综合考核重点任务监督平台滚动显示着相关指标。
“干部行不行,线下以实绩打分,线上用数据说话”,如今成了玉环领导干部政绩观考察的新常态。
今年以来,为有效防治部分干部存在的“重纸面轻实效、重显绩轻潜绩、重短期轻长远”等政绩观偏差问题,玉环市探索实施“三走进三同步”工作法,通过走进工作一线、急难现场和广大群众间,将领导干部政绩观考察与经济运行同步诊断、与重点工作同步评估、与个体成长同步分析,构建起“察实情、辨真绩、树导向”的全链条机制,推动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心思用在干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求实效上。
下沉考察
直奔身边盯表现
“考准干部政绩观,首先要打破‘会议室听汇报、办公室看材料’的惯性,让考察镜头对准一线、聚焦群众。”玉环市委组织部干部一科科长张帆介绍,“三走进”动态考察,旨在引导干部摒弃“虚功”、真抓实干。
走进一线看实绩。围绕干部年度干事清单、月度履职交付情况,聚焦现代产业、综合交通、城市更新等领域,以“四不两直”方式直奔干部所在的工作一线,对照“指标争先、项目攻坚、改革突破”等硬任务,逐一核对计划进度与实际成效,坚决防止“数字政绩”“虚假政绩”。今年以来,已对项目投资、成片拆改等9个领域和4个乡镇的105名领导干部开展对账考察,现场核验履职清单630余项,发现并督促整改“进度滞后、成效不实”问题11个。
走进现场察担当。在“特别场景”中检验干部是否敢于担难担重,让政绩观考察既有“温度”更有“硬度”。建立组织部门列席单位党委(党组)会议机制,从政策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执行等议题中,近距离检验干部政绩观;推行急难险重工作专项考察制度,深入重大项目攻坚、防汛抗台等现场,观察干部是否主动冲锋在前;定期开展“实践破难挑战赛”“实践真知上讲台”等活动,现场听思路、看实招,检验干部综合能力。今年以来,已开展现场考察调研活动15场次,发现担当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17人。
走进群众听民意。实行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包联单位机制,对全市82家单位实行编组管理,明确每年不少于三分之一时间用于一线走访了解干部,将“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政绩观考察的重要标尺。推行“上级评价+同级互评+下级评议+群众测评”,特别引入服务对象反向评价,从“家门口的实事”“企业的急难愁盼”中,检验干部是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理念。目前,已实现全市512名领导干部“口碑追溯”全覆盖,并完成2轮更新,形成涵盖政绩观在内的评价内容1520余条。
系统研判
长远眼光树牢靠
政绩有“显”有“潜”,不能只看“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玉环市通过“三同步”系统研判,让领导干部政绩观评价更科学、更精准,有力引导干部“谋长远、顾大局”。
与经济运行同步诊断,避免短视政绩。建立“玉智督”综合考核重点任务监督平台,打通与发改、统计、财政等经济部门的常态化信息共享渠道,将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亩均效益等12项核心经济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观考察评价体系。设置招商干部“项目转化达产率”、工业干部“亩均效益提升值”等相关性、差异化评价标准,让干部政绩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深度绑定,不搞“一刀切”评价。今年以来,通过数据联动分析,发现经济运行中“重数量轻质量”“重增速轻效益”等问题5个,约谈干部13人,及时引导其跳出“短期政绩”思维。
与重点工作同步评估,纠偏分散政绩。将政绩观评价嵌入重大任务推进全流程,建立“中心工作定向考察触发机制”,组织部门常态化列席市级专题研究会、专班攻坚调度会,及时掌握任务进度异常等情况,针对性深入项目一线开展定向考察,梳理“任务推进—干部担当”因果链,精准识别“推诿扯皮”“不顾大局”等问题,既压实责任,也让干部明白“政绩要向中心任务聚焦”。今年以来,已对7家“重点任务推进不力”的单位班子开展专项研判,推动干部把精力集中到“干大事、成大事”上。
与个体成长同步解析,剔除光环政绩。依托领导班子分工文件,事先锁定干部职责范围,再对比同一任务中不同干部的贡献差异,考准个体关键贡献度,并注重区分外部资源加持与个体真实能力体现,避免“平台光环”对评价结果的干扰,精准识别干部成长速度与潜力空间,实现既见森林、亦见树木的科学考评。既不把单位的好成绩算成个人的政绩,也不把集体的功劳归为单个的能力。今年以来,已有28名优秀干部在政绩观考察中脱颖而出,让“靠真本事、凭真政绩”成为干部共识。
奖惩赋能
提振干事精气神
“充分用好考评结果,能有效激发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内生动力。”玉环市城市更新与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蒋伟深有感触。自今年3月启动第三轮城市有机更新环东等区块以来,各区块攻坚组聚力开展房屋征迁、项目建设等工作,一大批干部在政绩观考察中脱颖而出,32人获得提拔或晋升职级,进一步激发了干部工作积极性,持续跑出城市有机更新“加速度”。
能上能下明导向,让有实绩者有位。建立干部人事“季度微调”机制,依据日常考察划定“实绩象限”。对长期处于“高贡献区”、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干部,大胆提拔、优先使用;对在“低效区”、存在政绩观偏差的干部,及时调整岗位,尽可能降低对事业发展的影响。今年以来,提拔优秀年轻干部19名,对7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落实“下”的处理。
一事一奖强激励,让真干事者暖心。打破年度考核奖励长周期限制,出台一事一奖及时奖励办法,简化跨部门沟通流程,将“申报—审核—审批—兑现”全流程压缩至1个月内,让干部“干成一件事、及时受表彰”。目前已对2个集体及6名干部给予记功、嘉奖等及时奖励,近期收集2批次37家单位及时奖励申报69项。
一人一策补短板,让想干事者成才。针对干部在政绩观、能力上的短板,量身定制赋能方案。对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弱的年轻干部,设6个月履职辅导期,通过“结对帮带+压担历练”加速成长;对专业能力不足的干部,采取专题研修等方式定向补强,选派到对口的重点工程历练;对干事动力不足的干部,安排到扶工助企、成片拆改等“压力岗”攻坚,重新点燃干事热情。今年以来,已对6名干部落实一人一策,帮助他们校正政绩观、提升干事能力,推动更多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本报通讯员 玉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