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雄传人

——记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刘老庄连”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6日 08:5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塞北某野外驻训场,“刘老庄连”官兵进行实战课目演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初秋的塞北黄沙阵阵,某演训场上,一场“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颁授仪式如期进行。呼啸的风声中,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刘老庄连”11名获此殊荣的官兵身披绶带整齐列队,叫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战斗口号。在队伍一侧,写有“刘老庄连”4个金黄大字的鲜红色战旗迎风飘扬。

82年前,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连队前身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的82名官兵在刘老庄阻击敌人,面对千余名日伪军毫不畏惧,英勇奋战,直到82人全部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为纪念八十二烈士,当地群众在将他们的遗骸收殓安葬后,又选送了82名优秀青年参军,新四军第三师七旅重新组建起这支连队,并命名为“刘老庄连”。

如今82年过去,“刘老庄连”的一茬茬官兵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已有6679名官兵在连队服役。不久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刘老庄连”荣誉旗帜光荣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战旗在,我们的精神就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一代代官兵心底共同的一股劲儿。”连队政治指导员戴天骄说,“我们要用行动告慰先烈,要当得起‘刘老庄连’的兵。”

排长张启军记得,自己去年刚从军校毕业来到连队时,第一次走进连队荣誉室就被深深“震撼”了,“整整一面墙镌刻着烈士们的名字,没有名字的就用五角星替代。”英烈墙的对面,是早已斑驳的老连旗。那一刻,张启军感到胸口热血翻涌。

“我为能来到这支英雄连队感到荣幸,也必定要加倍努力,不辜负‘刘老庄连’战士这一光荣身份。”张启军说。

在连队,每名官兵新入连时都会被授予一个战斗编号,这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从82年前的“第83名英雄传人”开始,每一个都独一无二。不仅如此,这些年,每年3月18日,连队会举行“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牺牲纪念活动,还会在那一天评选“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至今已评选出127位。

“我们要用这些特殊的仪式告诉大家,我们永远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戴天骄说,“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们都要用行动证明,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像当年的先辈一样,为保护祖国和人民战至最后一刻。”

一批批“刘老庄连”的官兵,用自己的方式让英雄的精神具象化。战士杨永杰来自刘老庄,从小听着“八十二勇士”的故事长大。19岁时他参军入伍,在连队,他看到了“真正的英雄传人的样子”。

他还记得刚下连时学习匍匐前进,训练场上风沙很大,砂石遍布。他和战友们正犹豫着,老班长直接趴到了地上做演示,一路爬下来,胳膊被石子磨破,鲜血直流。

“历史的故事距离我很遥远,但那一刻,英雄的样子在我眼前和老班长重叠了。”杨永杰说。此后,他加倍刻苦训练,两年后凭借突出表现被连队选为代表,参加旅里组织的集训。随后,他又学着老班长的样子,每天坚持加班加点加练,最终成功拿下综合考核第一名。

在一级上士曹宝刚看来,这种“敢吃苦、敢打硬仗”的血性是代代传承的。他从军17年,已是连队的老兵。这些年在连队,他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时代变了,任务变了,但我们冲锋的脚步从未停下”。

近年来,随着现代战争形态的演变,“刘老庄连”的官兵们也在加速适应新的战场,不断研练新武器装备,探索创新战法打法。作为装甲射击技师,曹宝刚还记得刚开始练习专业协同时,同一车组经常“磕磕碰碰”,“驾驶员和射手配合不默契,影响了火力打击速度,还容易出错”。

为此,他们立下“训练问题不过夜”的规矩,每天训练结束后凑到一起复盘,定期召开“诸葛亮会”。为了加速不同战位间的磨合,他们每次上车前都要用沙盘演练,针对每一个动作持续细化战斗口令,如今各车组都已实现协同配合,默契统一,“指哪打哪”。

载员专业负责人洪何亮也有过同样的经历。近年来随着作战样式的改变,对官兵的专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他要求每个人必须掌握多型武器操作方法,做到“一专多能”。

这已是如今“刘老庄连”每名官兵的基本技能,但在最初训练时并不容易。在初学某型反坦克武器时,洪何亮带领战友钻研射击原理,利用模拟器反复练习,最终在实弹射击中取得优秀成绩。

“以前步兵能冲锋就是本事,现在一个班能协同炮兵火力打击,呼叫空中火力掩护,真正形成了精干多能的战斗模块。”连长朱明朝说,“一句话,战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练什么。”

从去年开始,官兵们将目光瞄向了无人作战领域。他们引入多型无人平台武器装备,将无人机、无人车等装备与日常训练相结合,反复演练不断调整,寻找各战斗小组与无人装备协同配合的最佳战法打法。

今年4月,张启军参加集团军组织的教练员比武,在课目中加入了“有人无人协同”这种新的运用方式。随后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他和战友一起,白天在训练场上反复试验无人平台武器装备的效能,晚上梳理整合作战数据。遇到不明白的,他便想方设法联系厂家和院校,找相关专家请教。在张启军看来,“比武是为连队荣誉而战,更是为了明天上战场磨刀试手”。最终,他凭借出色的成绩获评集团军“百名优秀教练员”。

“真正的胜利不在比武场,而应该在战场上。”坐在塞北演训场的野战帐篷里,张启军坚定地说。在“刘老庄连”营房门前,一块电子屏上的标语时刻提醒着他们:“距离下一场战争打响还有0日。”

一个月前,在参加合成营战术演习时,张启军和战友真正经历了一回“战场时刻”。那次演习中,他们运用平时训练的经验方法快速协同,配合工兵开辟通路,组织前沿攻击,没想到进攻到一半时,突然接到“指挥车遇袭,连长‘阵亡’”的导调情况。

“打到一半指挥车遇袭,等于失去了‘主心骨’。”张启军回忆时坦言,当时确实“有些意外”。

战斗当前,张启军来不及犹豫,立即接替指挥,带领官兵与多种专业力量密切协同,以迅猛凌厉的“组合拳”,成功攻下阵地。

张启军忘不了,夺得阵地的那一刻,每一个人都在欢呼庆祝,“那一刻真像回到了当年先辈们拼杀的战场上”。

“只要踏上战场,我们就只有一个信念: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朱明朝说,“这是‘刘老庄连’官兵的硬骨头,这种骨头是打不垮的。”

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连魂精神,在9月3日晚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上,随着一章《永远的番号》的演出家喻户晓。人们在一句“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的台词中,被“刘老庄连”一代代官兵前赴后继的故事所感动。

那一天,连队官兵们也在驻训场的野战帐篷中观看了节目。作为新时代的“刘老庄连”官兵,他们深知,自己接过了前辈手中的钢枪,也接下了“为祖国和人民而战”的使命。

“只要祖国有需要,我们随时准备牺牲一切。”戴天骄说,正如他们每次向连旗宣誓时所说,他们做好了“成为连队下一名英雄烈士”的准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陈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