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驻村干部中,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占41.6%,大学以上学历占64.3%
省、市两级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队员比例分别达到30.08%、21.98%
省级通报表扬984名驻村满两年的优秀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
本报昆明讯 (通讯员 云组轩)一颗颗草果化身“致富果”,一座座茶山变成“幸福山”,美丽乡村引来众多游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云南全省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脱贫县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6%,均高于全省经济增速;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全面建成。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新图景里,活跃着广大驻村干部接续奋斗的身影。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云南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基础上,合理调整选派范围,优化驻村力量,拓展工作内容,推动2.68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聚焦防返贫、抓衔接、促振兴真蹲实驻、真帮实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云南牢牢把握“换人不换责”的政治要求,明确政治素质好、大局观念强、工作能力强、担当精神强、廉洁意识强的“一好四强”选派标准,按照先定村、再定人原则,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村资源禀赋、工作基础等实际,因村科学组队,保证人选质量。全省驻村干部中,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占41.6%,大学以上学历占64.3%。
建立驻村干部资格条件联审机制,制定个人报名、单位推荐、驻村工作专班审核、单位党组织研究确定4项程序,从县级以上单位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力争选优派强。从2021年开始,每两年组织1次集中调整轮换,按照“一进一出”原则组织个别调整,确保力量不减。目前,省、市两级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队员比例分别达到30.08%、21.98%。
为确保驻村帮扶责任清、任务明,省、州、县三级均建立了组织、农业农村等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省级制定驻村工作五项职责任务清单,各地对照清单细化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同时,创新管理体系,明确一名县委领导统筹负责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日常管理,在有3名以上驻村干部的乡镇设乡镇队长,挂任乡镇党政副职,形成层层负责、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云南还建立省级示范培训、州市集中培训、县乡兜底轮训的三级培训体系,每年对驻村干部进行全员轮训,破解一些驻村干部“水土不服”的问题。2021年以来,省级共举办示范培训班、乡村振兴大讲堂等29期,带动各州县开展专题培训班5000余期,培训驻村干部82余万人次。通过“百问百答”学习手册、驻村“小课堂”“擂台比武”等形式,推动驻村干部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我们尖山村今年发展辣椒产业3000亩,转移就业4911人,就业率达89.7%以上。”“我们在尾坝村白天走访群众,晚上交流工作思路,新来的同志1个月时间就熟悉了村情民情。”在昭通市尖山乡驻村帮扶工作情况交流会上,乡镇队长李顺云组织5支工作队交流经验。
为解决驻村干部后顾之忧,确保干部下得去、留得住,云南坚持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全方位构建常态化激励保障机制。
在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单位不仅落实了生活补助和保险待遇,还定期组织体检慰问;县里对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让大家干事创业更有奔头。
同时,把驻村作为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指导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建立驻村干部任期全程纪实档案,推动各级派出单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树好用人导向。近年来,省级通报表扬984名驻村满两年的优秀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营造了崇尚实干、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