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重庆讯 (通讯员 马铃玉 郑旭良 代金洲)“这种模式不仅减少化肥农药60%,还提升了稻米和小龙虾品质,实现‘一田双收’,亩均利润显著提高。”眼下,重庆市潼南区柏梓镇朱家村瓜果飘香、虾肥水美,村党支部书记傅小林正向村民介绍着“虾稻共生”的妙处。
去年,傅小林还是村上的一名综合服务专干,经过推荐、考察等程序被确定为村党组织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养,成长很快。
近些年来,潼南区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行动,明确选人标准、细化储备程序,按照每村储备2—3名标准,储备培养560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激活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源头活水,确保人员有储备、工作有接续,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证和有力支撑。
系统培训强理论。区委组织部对村级后备力量每年进行全覆盖培训,量身定制理论课程体系,各镇街围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村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抓好日常培训,帮思想“补钙”,为头脑“充电”。对流动在外、因客观原因不能参加集中培训的,利用春节、国庆等节假日,结合党员轮训、党员冬训等进行补训。通过“课堂教学+基地实训”等方式,组织80名优秀后备力量到市内外先进村、示范村跟岗锻炼、考察学习、开拓视野。
指导帮带增本领。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建立结对帮带机制,从了解政策、产业发展、服务群众等方面,让后备力量练好干事创业基本功。每名后备力量明确1名镇街班子成员结对培养,指导日常工作,督促重点任务,同时,镇街班子成员每月通过面谈、电话联系等方式,与结对培养后备力量进行谈心谈话,了解思想动态、工作生活情况,宣传产业发展、基层智治等最新政策。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产业村支书到村任职,与村党组织书记一同形成产业发展力量,深化资金、项目、责任“三捆绑”,“一人一策”制定帮带措施,全过程培养指导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传授专业技能。
实践锻炼见实效。按照后备力量个人特点,设置不同实践岗位,畅通后备力量参与村级事务渠道,帮助熟悉村情民情、尽快成长。对在村任职的后备力量,每年安排牵头负责1—2项重点工作,引导他们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村基层智治等重点任务中磨砺本领、增长才干;对在村但未任职的后备力量,常态化邀请列席村“两委”会议,组织后备力量每人每季度至少认领1件民生实事,每年至少领办1个致富项目;对流动在外的后备力量,坚持主题党日、政治生日、重要节日“三必联”,培养联系人定期通报村情民情、政策文件。用好年末岁尾时间节点,组织返乡后备力量直接上手参与村事务,原则上流动在外的后备力量每年具体参与村事务时间不少于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