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解决了很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起强大正能量。今年,全党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普遍接受了一场全面深刻、叩问灵魂、培土加固的作风洗礼,在一体推进学查改、动真碰硬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和补齐作风建设制度短板、强化制度执行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党的作风实现整体性提升。
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四风”问题树倒根存、土壤尚在,有的甚至披着“新马甲”卷土重来。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像牛皮癣,根子深、变种多、易复发,成为作风之患的“顽固”所在。比如,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存在虚浮化、形式化问题,有的搞口号式传达、会议式和文件式落实,形成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材料—会议—材料”恶性循环;有的理论学习形式化,或机械重复、低效研讨,未在深刻领会、提高本领、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又如,有的党员、干部“挂图谈兵”,坐在机关搞调研、“谋”改革,回避真问题、不真研究问题;有的只顾部门利益、眼前利益,对涉及群众利益、长远利益的工作视而不见或推诿扯皮;有的部门和地方的文件、会议隐形膨胀,白头文件、电子通知、临时性会议频繁,透支基层有限资源。再如,有的督查考核层层加码,“一票否决”泛化;有的编造数字、包装典型、装点门面,搞“说起来漂亮、喊起来响亮”的花架子,搞“造词式、亮点式、盆景式”的伪创新。
作风顽疾就像慢性毒雾,毒害党组织的肌体,损害党的形象和事业,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浪费政治资源,加重基层负担。大量本应用于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空转中被消耗,党员、干部被迫将大量宝贵时间和精力投入迎检、填报表、做台账等工作,容易造成基层不堪重负、疲于应付。二是削弱制度效能,影响发展进程。当政策措施被稀释成可交差的“纸面指标”,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则无法有效解决,改革创新锐气被挫伤,新的任务要求也无法得到回应,从而阻滞发展步伐。三是侵蚀党的健康肌体,动摇群众根基。如果为人民服务的火热现场被冷冰冰的表格、空洞洞的会场取代,必然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稀释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感情,割裂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党的执政根基便会在无声处出现蚁穴。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顽疾究竟为何屡禁不绝、久治难愈?根源在于思想土壤、组织风气、价值导向和治理机制等方面出现了“病灶”。
党性不纯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根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性不纯,就会背离党的宗旨,政绩观、权力观发生异化和扭曲,不把人民群众真正放在心上,反而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私人权柄。有的党员、干部把自己看成群众的主人,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机关当成衙门,外化为行为上的“官老爷”做派。有的党员、干部或无视群众期盼,或不敢应对诉求,不去做、不想做、不会做群众工作,于是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可以说,党性强弱决定作风实虚,若不能站牢根本立场,经常“补钙壮骨”,背离人民的作风问题必然会反复出现。
只唯上不唯实歪风,导致政策落实不接地气。一些党员、干部只对上级指令负责,不对变化的、复杂的实际工作负责,不开展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机械执行。这就割裂了政策初衷与基层实际的关联,致使工作脱离了推动发展的目标。比如,有的地方不顾本地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盲目照搬上级推广的产业模式,结果导致项目落地后产能闲置、群众增收无望;有的地方对企业政策“一刀切”,既未考虑企业转型的现实困难,也未给出合理的过渡方案,不仅损害了市场活力,还让群众就业受到影响。这种僵化的、片面的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实质是把政策落地变成“传声筒”,上面喊一句、下面照本宣科,上面画一张图、下面依葫芦画瓢。长此以往,不仅会让好政策在落地中走样变形,沦为中看不中用的空架子,更会错失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时机,真正的务实者也会被边缘化。久而久之,形成“沉默的螺旋”——真话不敢说,实情不敢报,调研不敢深,创新不敢试,小事拖大、易事拖难。只唯上不唯实,反过来加剧了有的领导干部“不容置疑”的官僚主义习气,影响政策调整机制的灵活性,最终形成的是脱离群众的官气、贻误发展的惰气和掩盖矛盾的暮气。
能力不够,形式来凑。当前,我国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面对新形势,一些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斗争意识和斗争本领还有所欠缺,推动发展和治理的能力还不够强,既存在“跟不上”的问题,也存在“不想跟”的情况。于是,出现“摆摆样子、应付应付”的形式主义作风,用虚张声势的会议、文件、表格等,遮掩能力短板、工作不实、缺乏担当等实质问题。比如,面对信息化条件下的治理新需求,有的党员、干部不去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而是盲目跟风建设政务APP、数据大屏等,结果这些科技手段被异化为“填表系统2.0”,成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有的地方给基层下达政务APP录入指标,致使部分乡镇(街道)在重压之下,无奈编造填报虚假信息。再如,在网络环境空前复杂的情况下,任何创新做法都可能会成为舆论热点,面临公众的严格审视和舆论的巨大压力。于是,一些党员、干部抱着求稳的心理,不敢担当、不愿创新,把探索性试点简化为可拍照、可量化的“盆景工程”。这种用“花架子”应付上级检查、群众需求的行为一旦顺利过关且屡试不爽,会进一步强化“形式大于内容”的认知和选择。
考核监督异化为官僚主义,催生形式主义。随着权责清单、绩效考评等考核、督查方式的广泛应用,上级部门的监督权、考核权进一步强化,有利于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更好贯彻落实。但是,也出现了有的部门高高在上、不切实际,瞎指挥、忙验收、急督办、乱考核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方为迎接考核,一周内向乡镇(街道)下发数个版本的责任清单,结果基层只好把表格外包、批量填报。有的上级部门管得过多、过细、过死,实则借助责任状、指挥棒“击鼓传花”,向基层转移责任,导致基层责任不断泛化。基层有的干部为避责推责,工于各类精致形式,竞相“造痕”、“美颜”,形成“上级千把刀,下级一张表”的万能对策。官僚主义管理与形式主义应对,形成恶性循环。
纠治作风顽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标本兼治、精准施策。一是抓实思想建设。通过构建靶向化党性教育体系、建立党性“定期体检”制度,帮助党员、干部纠治思想根源上的偏差,以抵御“病毒”的侵袭。二是完善政策制度。上级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确保出台的制度和政策务实、管用、有效,让基层易于理解、便于操作,防止频繁调整、朝令夕改;同时,政策执行应留出自由裁量空间,让基层能够结合实际、灵活有效地执行政策,避免“瞎指挥”和“一刀切”。三是优化考评体系。减少考核事项,纠正层层听汇报、大范围索要台账资料等做法,大幅合并和减少针对基层的检查考核,减轻基层“迎考”负担;优化考核指标,将多部门、多条线检查考核中的共性指标归并整合,优化清理指向有重复、内容不具体、重点不突出的考核指标;强化正向激励,突出考核中“正面清单”的地位,发挥考核作为正向激励机制的作用。四是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既要严格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切实推动为基层减负工作向治本深化,让干部从“负重爬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到抓落实、服务群众上;又要相信基层、相信干部,完善容错机制,营造敢于担当、鼓励创新的基层政治生态,让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无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