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桂平讯 (通讯员 陈伟健)“通过党建联建协作区平台,我们学到了稻虾种养技术,利用村里的700多亩半撂荒水浸田发展稻虾产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5万元。”秋日里,看着一望无际的高效稻虾田,广西桂平市南木镇中桥村党支部书记蔡荣臻高兴地说。
针对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水平低、产业发展能力弱等“空心村”现状,近些年来,桂平市探索建立党建联建协作区,通过科学联建、联商联办、互促互学,推动基层党建聚力汇能、提质增效,为“空心村”注入新活力。
将全市26个乡镇划分为8个党建联建协作区。由市委组织部1名部务会成员作为协作区挂点领导、2名党建业务骨干作为联络员,通过列席会议、问题答疑等方式,与乡村两级党员干部开展研讨交流,共同制定培育后备力量措施,帮助其掌握工作方法,提升业务能力。
聚焦协作区重难点问题,构建乡镇交流合作、群策群力的业务协作共进平台。实行联席调度机制,每月组织镇村两级党员干部围绕重难点任务开展学习研讨、制定措施计划,通过“村点单—协作区接单—成员乡镇跟单”的清单式闭环管理模式,帮助解决邻里纠纷等治理问题。
每年选聘党建经验丰富、思路清晰的乡镇书记担任各协作区“导师”,讲解发展产业的政策法规、产业链规划布局等知识。实行组长负责制,通过组织安排、区内协商等方式,每季度从协作区选出1名“大组长”、8名“小组长”,负责定期采取现场教学、擂台比拼等方式,组织村“两委”成员等观摩学习稻虾、肉鸭、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不断拓宽产业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