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福建三明沙县区总医院坚持党建引领,让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更有“医”靠

“先锋红”闪亮在守护百姓健康第一线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7日 08:59
来源:工人日报

走进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总医院一楼门诊大厅,大厅右侧,“三明医改”的宣传展板格外醒目。在这里,佩戴党员徽章、亮明身份的党员干部构成了一抹亮丽的“先锋红”。

在门诊大厅,这抹“红”是主动导诊、温暖服务的“贴心向导”;急诊前线中,是冲锋在前、传递安定的“生命护航员”;面对特殊群体,他们又化身“一对一”陪检的助手与“无障碍沟通”的暖心桥梁……这抹“红”用专业与温情诠释着“医心向党 医路卫民”的承诺。

“三师共管”:健康管理零距离

“这是我们平时常见的碳酸饮料,每500ml可乐含糖量就有53g,这已经远远超过了每日推荐的精制糖摄入量。”日前,在沙县区总医院“三师共管”健康宣教厅内,健康管理师乐丽娟正在为住院诊疗的糖尿病患者普及控糖知识。

67岁的朱阿姨是宣教厅的常客。此前3年,她的血糖持续升高,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因担心自己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朱阿姨经常到“三师共管”门诊咨询。

接诊后,医院为她建立了详细的健康档案。乐丽娟结合朱阿姨的口味为她规划了三餐饮食,手把手教她正确使用动态血糖仪。经过一个月的系统管理后,朱阿姨的血糖逐渐稳定。

2024年5月,“三师共管”在沙县区总医院落地。所谓“三师”是由专科医师负责病情评估和药物调整;中医师根据个体差异开具中药方剂,并配合艾灸、拔罐、穴位贴敷、放血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以加强患者的代谢功能和免疫力;健康管理师则与患者保持密切联系,定期随访,监督执行健康计划,并根据患者反馈及时调整方案。

而朱阿姨的中医师便是余月玲,每日进行温水泡脚和足部按摩,是余月玲为她开出的治疗方案。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我们不仅关注患者的血糖指标,还注重身体素质的调节。”余月玲告诉记者。

在余月玲看来,得益于党建引领的“三师共管”机制,越来越多像朱阿姨一样的糖尿病患者在沙县拥有健康保障的新方案。她告诉记者,不久前医院还通过微信小程序、微信群建立了共管平台,支持医患“一对一”进行线上沟通、实时监测血糖及饮食运动指导。

“医养结合”:医患之间零距离

“李医生,昨晚兰大爷整宿没睡,早上也没什么胃口,您什么时候过来看看?”早上8点,沙县区总医院精神科主任李长明便接到了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的电话。挂断电话后,他便立刻赶往兰大爷身边。

“昨晚为什么不睡觉呀,是不是在这睡得不习惯?您放心,有什么困难就跟我们说。”走进病房,李长明关切地询问老人情况,随后便在床边和老人聊起了天。

李长明告诉记者,兰大爷入住前已卧床两年,行动完全依赖轮椅,长期受睡眠不佳和夜间行为紊乱困扰,于是家属便将老人送到了医院新成立不久的中心照护。

2024年11月,为缓解失能老人家庭照护压力,在沙县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沙县区总医院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设被纳入了当地民生社会事业重点攻坚项目。该项目依托医院现有医疗基础打造,首期40张床位已全部启用,目前中心内住着20余位平均年龄80岁的老人。

为满足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该中心内还有消化内科、心内科、泌尿外科等专业医师像李长明一样的“跨科治疗”,为患者提供包括心理疏导、慢性病健康管理、康复理疗锻炼等方面的定制服务。

“医共体下乡”:就医路径零距离

在沙县区总医院夏茂血透分中心内,68岁的徐奶奶正安静地接受透析治疗。几年前,每一次血液透析对她而言都是一场漫长的跋涉:清晨5点摸黑赶公交,辗转奔波,一趟耗费至少4小时,一年额外开支要1万多元。基层医疗条件匮乏与中心医院人满为患的窘境,曾是夏茂镇众多血透患者的烦恼。

变化始于党旗的指引。沙县区总医院持续深化医疗改革,推进“医共体建设”,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优质资源真正沉到基层一线。在总医院的倾力帮扶与技术支持之下,夏茂分院成功建立起全市首家乡镇血透中心,帮助患者实现“家门口”就医。“不仅路费省了,做血液透析一年也只要花费一两千元。”徐奶奶说。

这种改变源自沙县区组建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2017年,原沙县医院和沙县中医院合并成沙县区总医院。目前,沙县区总医院下辖10个分院(乡镇卫生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2个村卫生所,组建成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承担全区24.7万人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职责。

“总医院成立以后,在省协和、肿瘤等医院建立协作关系,通过开设名医工作室、建立专科联盟、远程会诊、派驻专家等形式帮扶重点学科、薄弱学科建设,助力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夏茂分院执行院长曹清水告诉记者,在夏茂分院,能诊治的疾病种类已经从53种升至89种,实现了一般的病种就近治疗。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沙县区总医院纪委书记、副院长黄建星表示,沙县区总医院将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让“先锋红”永远闪亮在守护百姓健康的第一线。(本报记者 李润钊 本报通讯员 金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