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胡凤才:京西古道上的奋斗者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 08:57
来源:农民日报

立秋时节的京西门头沟区永定河畔,溽暑未消,烈日炙烤着两岸青山,浑浊的河水裹挟着上游泥沙奔涌而下。然而,走进紧邻河道的水峪嘴村,却见山色苍翠、空气清凉,村民闲话家常。就在几天前,这里刚刚经历两次暴雨红色预警,全村紧急转移避险,而此刻的村庄已收拾妥帖。

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见证了水峪嘴村党支部书记胡凤才带领乡亲们3次创业传奇。从灰白矿山到金山银山,从京西山沟里的贫穷落后村到全市“百千工程”首批示范村,他用30年的光阴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共富路。

“过去的水峪嘴是一穷二白,在全区178个自然村里边是最贫困、最落后,也是最混乱的一个自然村。”1995年,在外闯荡的胡凤才回到家乡,彼时的村庄满目疮痍,集体经济负债累累。

面对困局,胡凤才意识到“要想富,先得找准出路”。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深入调研,发现后山的采石场或许是突破口。“开矿虽然见效快,但风险也大。”村民的质疑声中,胡凤才带头押上个人积蓄,动员村民参与开采。

开矿这条路让水峪嘴村在之后的10年里大变样: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大幅增长,全村建起了60栋占地200平方米、带有院落的现代化的二层小楼,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007年,当水峪嘴的村民们还沉浸在红红火火的开矿日子里时,一纸禁令来袭:迎接北京奥运会,门头沟定位生态涵养区,关闭全区矿场。这对依赖采矿为生的村庄而言,无异于切肤之痛。“关停矿山,我们吃什么?”村民的质问声此起彼伏,胡凤才彻夜难眠。

“靠挖山卖石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胡凤才痛下决心。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辗转怀柔、延庆等地取经,最终确定了“旅游兴村”的新路径。

在反复考察论证后,胡凤才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轴四区”的村庄发展规划。他将目光投向村后的京西古道——这条承载着千年商贸文明的古道,曾是驼铃悠扬的交通要道,却因矿山开采变得破败不堪。他带领村民启动古道修复工程,历时三年将废弃矿区改造成集登山徒步、文化探秘于一体的京西古道景区。同时,修缮老村民居,打造特色民宿,并开发玻璃栈道等旅游项目,让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新生。短短十年间,京西古道风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水峪嘴成为京郊旅游的明星村。

难能可贵的是,胡凤才始终将民生福祉放在首位。他创新推行“诚信台账”制度,以道德积分规范村民行为;创办全市首个村报《水峪嘴报》,架起干群连心桥。

2023年,正当水峪嘴村的生态旅游渐入佳境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夏季,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侵袭水峪嘴村,全村道路冲毁、电力中断,房屋被淹没,古道景区一片汪洋。

在这场生死攸关的考验中,胡凤才展现出共产党员的担当。他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成立抢险突击队,冒着暴雨挨家挨户转移群众,三次紧急疏散确保全村236户680人无一伤亡。洪水围困期间,他多方协调物资,带领村民搭建临时安置点,并拍着胸脯承诺:“绝不让一个乡亲饿肚子!”

在后续的灾后重建中,胡凤才更是冲锋在前。他创新提出“村级大食堂”模式,连续62天为受灾村民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协调施工队伍昼夜奋战,仅用20天恢复供电供水;带领村民清理淤泥、修复房屋,创下“水峪嘴速度”——灾后3个月,所有受灾群众重返家园,景区部分区域重新开放。

如今,水峪嘴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各级政府支持下,胡凤才带领村民再创业:依托千年古道IP,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引入高校“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吸引33所大学师生为乡村振兴献策;建成占地百亩的农耕文化体验园,推出鱼菜共生、果园采摘等农旅融合项目;规划建设550张床位的康养中心,布局养老产业链。

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788.6万元,较灾年增长142%;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7元,同比增长9.63%。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全村200余户村民入股文旅项目,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人都富起来才是真的好。”这是胡凤才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带领下,水峪嘴村先后获得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荣誉称号。

走过30年的奋斗历程,站在京西古道和水峪新村的交汇处,胡凤才仍像当年那个立下铮铮誓言的汉子般坚定:“只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再大的风雨咱都能扛过去!”(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