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

作者:陈和香 殷倩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1日 09:1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关系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钉钉子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还是一种工作方法,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当前,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就是以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的生动实践。这不仅要求我们从思想上深刻认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还要从行动上锲而不舍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切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精准发力,找准作风建设的切入点

钉钉子首先要找准位置,瞄准方位、靶向发力才能敲得准、敲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和动员令,聚焦文山会海等“四风”问题,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带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看到,作风建设仍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不时抬头,隐形变异行为潜滋暗长,必须拿出钉钉子精神,做到紧盯不放、寸步不让。找准方位。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把握其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为重点,以集中整治“四风”突出问题为抓手,确保不跑偏、不走样、不变形。找准问题。作风问题具有很强的变异性和隐蔽性,要准确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密切关注作风问题的新表象、新苗头、新动态,防止作风问题穿“隐身衣”、玩“障眼法”,让隐形变异问题无所遁形。找准方法。推进作风建设要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坚持一体推进学查改各项工作,既要引导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又要发挥好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既要把问题找全找准也要把根源查深查实,既要注重整体推进又要善于集中整治。

久久为功,防止作风问题反弹回潮

钉钉子需要硬碰硬、实打实,不能一锤子买卖,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中央八项规定不是只管五年、十年,而是要长期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风化俗成需要时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以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应当深刻认识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拿出恒心和韧劲,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管出习惯、抓出成效。以科技赋能监督。监督在作风建设中发挥着“防火墙”作用。要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监督工作,通过动态监测行政审批流程、交叉比对公务消费数据等手段,实现从“人工筛查”到“智能预警”的转变,构建“发现问题—分析症结—系统治理”的闭环机制,不断提升监督质效。以制度保障长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将作风建设中积累的有效经验固化为制度规则,把解决具体问题与共性问题、立行立改与建章立制、专项整治与系统治理结合起来,做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防止问题反弹回潮,以制度刚性保障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让制度立信生威。以文化浸润养成。作风建设既需要刚性约束,也离不开文化滋养,以文化人、风化俗成。要推动作风建设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廉洁文化活动、家风建设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廉洁因子并融入党员干部教育体系,引导党员干部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实现作风建设从制度约束向文化自觉的升华。

实干为民,以成效衡量作风建设成色

群众是作风建设的“阅卷人”,作风建设的最终成效要由他们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全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的“必修课”。坚持站稳群众立场。“一枝一叶总关情”。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党员干部为民造福政绩观,推动从“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的作风转变,强化从“我问你答”到“你提我办”的民意直通,不断筑牢群众根基,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认真回应人民关切。群众对身边的作风情况感受最直接,开展学习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始终和群众“坐一条板凳”,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用群众语言拉近与群众距离,真正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对接百姓需求。坚持成果惠及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作风建设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要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使整改措施更贴民心、政策制定更接地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一个毛病一个毛病纠治,给群众带来更多幸福感。

(作者单位:中共深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