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粉不错,这季又会是个好收成!”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乐平村的千亩玉米制种基地,蓝常达拨开沾满晨露的叶片,指尖轻捻花穗。两年前,马山县的种业扶持政策让在广东一家农业企业就职的蓝常达看到了希望。他毅然返乡,流转土地搞起玉米制种。目前,基地每天用工80多人,带动周边千余户增收。由于成效突出,作为返乡创业青年的他,去年9月被纳入村级后备力量。
近年来,南宁市直面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健全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机制,着力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级后备力量。目前,全市储备后备力量达1.51万人,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逾3200人。
该市坚持“因村择人、人岗相适”,推动县、乡、村三级联动精准识才。200多名县级党政班子成员带队分片包联乡镇,示范带动乡镇(街道)班子成员牵头组建工作组,深入包联村,与党员干部群众促膝长谈,全面掌握村情民意。逐村逐人分析研判,形成村干部进退留转清晰规划和人才需求图。市县两级同步建立农村党建基础信息库,对现任村党组织书记及后备力量的年龄、学历、政治面貌等关键信息动态管理、精准“画像”。探索制定村干部任职20条负面清单,严格执行“凡进必审”和“分级联审”。乡镇党委负责后备力量初步人选资格审查,县级党委则统筹15个部门对建议人选开展联合审查。
将村级后备力量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每年制定农村党员大培训方案,精心打造“理论武装+专业训练+帮带指导+实战砺炼”培育体系。2024年以来,已开展相关专题培训班近600期,培训超3万人次,持续为村级后备力量“充电蓄能”。全市安排一批经验丰富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站所负责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担任导师,与后备力量结对帮带。同时,设立党员先锋岗、为民服务岗等实践平台,让后备力量在参与具体村务、服务群众中熟悉工作、提前进入角色、增长才干。
花卉青秀区长塘镇天堂村“两委”班子成员李兴善于去年10月,从村级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并在“揭榜挂帅”项目中积极推动农科院蔬菜华南研究中心项目顺利落地,成长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他的转变始于帮带导师天堂村党总支书记李元玲。“元玲书记就像师傅带徒弟一样,手把手教方法、面对面传经验。”李兴善说。
与此同时,南宁积极推进村级后备力量人才库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全程跟踪记录成长轨迹,对不适合者及时优化调整。2024年,全市共有201名优秀储备村级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结合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投放试点,扶持后备力量和党员创办领办农业经营主体、集体经济项目490多个,让人才干事创业有资源、有动力、有底气。(本报通讯员 郁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