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浙江常山专业化培育管理村党组织书记

压干事担子 强兴村能力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3日 10:5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初夏时节,走进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球川镇三溪村,育苗中心、花海景观、水上乐园相继落地,“85后”村党支部书记李爱明看着村庄发展现状,充满信心和干劲。

2020年,李爱明回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时,三溪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复杂村、后进村,村集体欠款260余万元。到了2024年,三溪村已建起标准化大棚2000亩,种植小番茄、羊肚菌等高价值农产品200亩,村集体增收300万元,还带动周边8个村实现100万元以上的创收。

常山县是浙江省22个山区海岛县之一,缺资源、缺资金、缺项目,不少村都是集体经济空壳村。近些年来,常山县把育强农村领头雁队伍作为推动山区跨越发展的关键变量,构建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培育管理体系,打造成长平台,分类定级考核,锻造一支综合素质高、兴村能力强、干事激情足的头雁队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搭平台提升干事本领

只要天气晴朗,辉埠镇路里坑村就会有游客慕名前来。岩洞网红餐厅、羊棚咖啡、柴火面包窑……近几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庄的文旅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前后已开设农家乐民宿等10余家。

去年,路里坑村荣获“创收奖”、“突破奖”。可如何保证产业的持续化运营,成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2024年10月,经过多场头脑风暴,村党支部最终决定开启全新探索——村民出资入股成立公司,共同经营村内项目,公司照例每年交50万元给村集体。

“这种新颖的经营方式,是我外出培训学来的。”路里坑村党支部书记刘志亮说,截至目前,已有33名村民选择入股。去年10月至今,村内文旅产业经营性收入近200万元。

为深入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专业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村干部开阔视野、打开思维、增强本领,常山县采取选任“土特产”带头人、组建“兴村讲师团”、开展跨市跟班实训、开设“产业头雁”课堂等举措,搭建“书记说给书记听、书记跟着书记学、书记带着书记干”比学帮带平台。目前,全县先后有3名村书记获评省级兴村(治社)名师,2人获评浙江乡村振兴共富带头人“金牛奖”。

“教乡村振兴这门课最好的老师是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学这门课最好的方式就是干中学、学中练。”常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小红说,通过“强带弱、老带新”,让先进经验可复制、让成功做法能推广,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类三级”激活干事拼劲

从在外经商,到怀抱一腔热血投身乡村建设;从第一次登台演讲,傻站两分钟一句话说不出来,到彻夜研习讲稿、苦练表达,成长为兴村讲师团的核心成员;从做蔬菜配送生意,到建设共富蔬菜产业园,将村庄产业做大做强……李爱明一直在突破自我、不断成长。

“干得多奖励多,当然越干越有成就感。”李爱明说,现在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看重的是乡村干事创业的广阔平台,想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建好了培育平台,还要充分激发村党组织书记的引领发展能力、干事创业活力和担当作为动力,这需要一个更加高效公平的考评激励机制。

依据各村之间基础条件、事务体量不同,按照人口规模、区域面积、公共服务等情况,常山县将177个村分为三类,围绕固本强基、共富发展、治理服务等方面的实绩实效,综合个人能力、群众口碑等情况,将村党组织书记划分为3A、4A、5A三个等级。根据“三类三级”,最终配套建立差异化、梯级化薪酬体系,干得好与干得差“大不相同”。

常山县还建立“晋升降级、末位淘汰”管理制度,对行政村每3年开展1次分类,村书记每年开展1次评级,向真干事者、干成事者提供项目倾斜、政策支持。2024年,全县177个行政村中,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同比增加36.7%。(通讯员 赵天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