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一把“红锄”耕沃土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推动“党建+服务”融合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3日 09:00
来源:农民日报

4月底,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飞岳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里,播种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这两天是玉米播种期,这批种子是农技人员推荐的,去年我们已经小范围试验过,既高产又耐旱,今年种下去心里也有底。”合作社负责人南云飞介绍。

不远处,土默特左旗养殖户刘俊贞正忙着饲喂院里的小绒羊。“自打改良了养殖技术后,今年已有300多只绒山羊陆续产羔,双羔率达到50%以上,以前从没有过这么好的产量,都有点忙不过来了!”刘俊贞笑呵呵地说。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党总支创立“红色锄头”党建品牌,组建起一支懂技术的党员干部队伍深入农业生产最前沿,从玉米地到养殖场,从蔬菜大棚到草莓种植基地,他们的一串串助农足迹遍布北疆沃土,为农牧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指导,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力量。

先锋小队为农送技

如何让党建品牌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根据各业务科室的特点与农技人员专长,组建了11支红色农技服务小分队,由党员担任队长,围绕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种业振兴、奶业振兴等重点工作,在党建引领下为农送技。

5月8日,在土默特左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林琳正与同事忙着进行2025年“看禾选种”平台的玉米播种工作。“全市共有4处这样的平台,每处平台相当于一片示范基地。今年我们筛选出玉米、高粱、向日葵、蔬菜等展示品种230个,分时段进行种植。等品种生长性状稳定后,再邀请种植户到田间观摩,帮他们筛选想种植的品种。”林琳介绍。

作为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种业发展科的党员干部,林琳被选为“看禾选种”红色小分队队长。“‘看禾选种’平台对于种植户、农业企业而言是新生事物。小分队的党员干部要把工作做在前,为‘看禾选种’平台的选种质量把关,让种植户、农业企业选种更有底气。”林琳说。

南云飞是“看禾选种”小分队的老朋友。“市面上的玉米种子有几百种,我以前也不懂怎么挑,都是跟风买。现在有了‘看禾选种’平台和小分队帮忙,可以亲眼看到不同玉米品种的生长状况,听取农技专家的选种建议。”南云飞告诉记者,参加了2024年的玉米“看禾选种”现场观摩会后,他选择“大丰1407”玉米品种用于合作社今年种植,预计种植面积达9000亩。

在距土默特左旗120余公里外的武川县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合作社负责人高玥荣正忙着谋划今年的蔬菜种植计划。该合作社的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包括20多个蔬菜品种。“刘老师,今年我想再种点番茄,想问问您如果用起垄栽培法,每个垄之间间隔多少合适?”5月10日,高玥荣拨通一串熟悉的号码问道。接电话的是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蔬菜栽培小分队成员刘维彬。“全市9个旗县区47个村镇的种植户,我都有联系方式。每年有200多天,我都要到乡镇、村里给大家做培训,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刘维彬向记者介绍。从事农技工作30余年来,刘维彬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共计在全市引进蔬菜新品种50余种,引进和推广30余项新技术。

如今,11支红色小分队在党建引领下聚合成农技推广矩阵,让“红色锄头”党建品牌更加闪亮。“组建小分队的目的就是让党员干部在田间地头发挥各自专长,服务乡村振兴。”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王建华介绍,中心党总支要求每支小分队每月制定重点工作计划,并组织开展两次以上技术服务活动。每一位队员的服务成效也将作为评定年度优秀党员的依据,以激发党员干部的干事热情。

驻村下沉为民解忧

苹果树、杏树、李子树……“五一”假期,走进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合同营村,只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植着各种果树,簇簇花朵缀满枝头。2023年,彭秀祯从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来到合同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注意到村里果树生长存在问题。“在走访入户过程中,我发现村民种植的果树树枝基本是凌乱旺长,挂果率不高。入户询问后发现,大家常年不修剪果树,也没有太多科学管理经验。”彭秀祯回忆。为了帮助村民提升水果产量、发展庭院经济,彭秀祯开始为村民示范果树剪枝、传授果树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知识。“2024年,修剪后的果树挂果量比上年翻了1倍。日后通过不断加强科学管理,相信果树能实现年年丰产,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彭秀祯告诉记者。

交流农技问题也成为彭秀祯与村民快速熟络起来的方式。“彭书记,今年推广中心有啥试验品种?哪种玉米能高产?给我推荐推荐呗。”前不久,合同营村村民许殿英找到彭秀祯求助。许殿英回忆,2024年5月,受强降雨和冰雹天气影响,村里的玉米、甜菜等作物不同程度受损。彭秀祯第一时间联系市、县农技部门党员干部来到现场勘察情况,为种植户普及应急、补救措施。“多亏农技人员及时帮忙指导,去年的玉米产量总体稳定,损失不大。今年我种了130亩玉米,有农技专家驻村,我们种地心安不少。”许殿英说。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关键。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先后有7名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对口帮扶乡村,他们立足各村实际情况为农牧民普及农业技术,指导各村发展特色产业。“派驻第一书记是中心发挥‘红色锄头’党建品牌效应、将党建与人才输送结合的做法之一。目前中心有许多具备专业性、职业性的党员干部,他们既能满足本地农业农村发展的用人需求,也能为产学融合带来新机遇。”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赵妤佳表示。

支部联创集智聚力

在武川县哈乐镇车铺村的肉羊养殖场里,一只只体态健壮的羊羔正悠闲地吃着草料。车铺村党支部书记赵志勇介绍,2020年村里筹措50万元资金建起了这座养殖场,采取“统一购买种羊、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销售”模式,帮助养殖户降低养殖成本,提升肉羊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这些年,有了农技专家的帮助,原来母羊一胎生产一羔,现在能达到一胎两到三羔,羊羔成活率由2020年的65%提高到94.6%,养殖户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赵志勇说。2024年4月,车铺村党支部与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第三党支部,以及自治区、武川县农技推广中心党支部签订了党建联创协议,通过开展支部联创活动,围绕养殖设施和饲养管理技术问题进行交流,帮助养殖户解决母羊产羔率低等难题。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党总支联合自治区和各旗县区农技推广中心,在党建引领下探索助农服务、引才聚智路径,与全市多个村开展共建合作活动,让党组织走进农业技术服务生产实践的一线,共同解决农牧业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春季羊羔腹泻发生概率高,注意平时不要给小羊喝太凉的水,注意羊舍保温。如果出现这样的脱水情况,一定要及时补充电解质……”今年4月,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第二党支部联合自治区和武川县农技推广中心党员干部一同来到武川县二份子乡,开展支部联创主题党日活动。农技人员现场抱起一只出现腹泻脱水情况的羊羔仔细检查,并向养殖户提出建议。“通过支部联创活动,我们不仅能为养殖户提供全程养殖技术指导,也能利用这里的养殖场地,推广我们的优质肉羊杂交利用高效生产技术。”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第二党支部委员、奶业科科长阿仑介绍,“5月份,我们会再次前往二份子乡,开展二元杂交羔羊生物饲料育肥试验工作。今后,我们会在全市逐步推广这项技术,助力全市肉羊养殖品种改良升级、养殖户增收致富。”

据了解,2024年,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围绕全市农牧业重点工作和关键技术,联合自治区和各旗县区农技推广中心开展区市县“三级联创”主题党日活动11次,通过搭建技术平台、共建实训基地、组建支农团队等多种方式,探索农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2024年,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红色锄头”党建品牌入选呼和浩特市市直机关优秀党建品牌典型案例。“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发挥‘红色锄头’党建品牌效应,鼓励更多党员干部利用专业技能为农牧民送去更多实惠的服务,在这片土地上‘种’出更多的科技成果。”王建华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