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现实需要的程度,理论作用发挥的效度取决于理论见诸实践的深度。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一体推进学查改,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作风建设新气象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
作风问题的本质是党性问题。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因此,加强和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关键是把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摆进去,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打牢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党员领导干部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发生了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现了偏差,从而对党中央的三令五申置若罔闻,对前车之鉴的警示教育熟视无睹。在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中,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沉迷于吃喝,酒瘾难戒、“心瘾”难治,有的为了捞资本、谋升迁,不惜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搞以权谋私,私心、私利、私欲膨胀,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敬畏,行为没有底线。
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是根本。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侈心一萌,邪道并进,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就会发生偏差。党员领导干部要固本培元,立忠诚笃信之志,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正确处理是和非、公和私、得和失的关系,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经常打扫思想上的灰尘,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做到正心明道、防微杜渐。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把自己的工作摆进去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后特别是长期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把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摆进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把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摆进去,增强群众观念、群众感情和群众工作能力,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首先,要把对群众的感情融入工作中。对群众充满感情的同志下基层做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那是一种温暖。这一点,老百姓心里很清楚。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群众工作有一段十分形象的描述:“我们的方针再正确,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贯彻施行。如果群众不听,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觉悟了,从火坑里爬出来,最终还是要跟你走。群众跳,你不跳,干群关系就疏远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这里的“火坑”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说的是艰难的处境。跟着群众跳“火坑”,实际上说的是在群众工作难做时,更要多理解群众,把感情融入群众工作中,把自己摆进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动阐释。
其次,要从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抑制不正之风。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四风”问题具有很强的变异性和传染性,解决“四风”问题要标本兼治,在工作程序、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抑制不正之风。“下之所以为,惟上是视。”各部门要在工作中把自己摆进去,对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进行一次排查起底,主动认账,立行立改,注重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上找根源、抓整改,要落细落小、到边到底,切实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上报材料多少来评判工作好坏。能利用现有数据材料的就不要基层反复提供,上级不能为了图方便,同样的材料反复要、次次要、年年要,不要每个部门都去要同样的材料,不要什么人都去要材料。通过建章立制,把基层从提供材料的忙乱中解放出来。控制各级开展监督检查的总量和频次,同类事项可以合并的要合并进行,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来。
把自己的职责摆进去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改进作风必须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必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自己的职责摆进去,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决不要搞任何形式的特权;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动向新表现,拿出有效管用的整治措施,把自己摆进去,带头查摆自身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在作风建设方面,领导干部带好头是无声的示范。党的领导干部不仅要自身过得硬,还要管好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身体力行,以上率下,自觉接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监督,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大量腐败案例表明,很多党员干部什么关都能过,生死关也能过,但亲情关过不去,出现不敢管、不想管、管不住的问题,最后栽在了这上面。
各部门党委(党组)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不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开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发没有实质内容的文,不做“只留痕不留绩”的事。经常分析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状况,经常分析本地区本部门干群关系状况,及时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统筹减负和赋能,让广大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抓好分管领域或主政地方的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同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从大量案件看,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大多发生在担任“一把手”期间。有的搞家长制、一言堂,有的领导干部对地市负责同志多是给政策、鼓励,而少有严格要求,少有监督;同级和下级根本不敢监督“一把手”,这就造成“一把手”权力失控。“一把手”位高权重,一旦出问题,最容易带坏班子、搞乱风纪。要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要充分运用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督促检查、调查研究、信访反映等途径,全面深入查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各级党组织切实增强管党治党的责任感使命感,督促各级“一把手”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切实担负“一岗双责”。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从严治理,把严的要求体现到管党治党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到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