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江苏省宜兴市白塔村:党建引领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6日 08:56
来源:2024年第9期《党建》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近年来,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围绕产业发展,坚持在党建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民生福祉提升上持续探索,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动力,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党建引领,党旗在一线飘扬

白塔村坚持党建引领,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党小组一个阵地、一个党支部一座堡垒”的“三个一”作用,聚焦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实施“一个重点产业一个党支部”工作思路,在村党总支领导下分别设立南天竹、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3个产业党支部,每个产业党支部下分设2个党小组。村党总支负责确定村级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党支部抓具体落实,党小组负责联系农户。起步最早的南天竹产业,由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先行先试,从育苗、种植到销售帮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形成了南天竹产业链。白塔村实现了从“经济薄弱村”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转变。支部建在项目上。创新联建共建方式,集聚资源一线解决问题。在“千年铁花·江苏情”文旅项目中,党的建设与项目落地深度融合。成立“铁魂”临时党支部,下设工程建设、节目演艺、后勤服务3个党小组,共同制定临时党支部工作细则,采取项目化封闭管理链条,明确党支部和党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通过党员积分评比、支部共建共促等形式,把“软任务”量化为“硬指标”,以高质量党建助推项目高质量建设。“四邻联动”联结农户。推行由1名党员对接4户群众,采取“一帮一”“一帮多”“一联四、一联多”的方式辐射带动四邻,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党支部书记与党员一起深入田间地头,传授农户种植技术,促进党员与群众互动交流。通过“四邻联动”与微网格化治理模式衔接,将全村农户纳入产业链与网格中,既推动了产业发展,又提高了乡村治理效能,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村人均年收入由2018年的3.8万元上升到2023年的5.8万元。

产业支撑,农文旅融合发展

白塔村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不断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利用品牌效应整合各方资源,通过生态与产业融合,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调整乡村产业结构转型。2002年,白塔村实施“水改旱”工程,村党总支快速响应,经过市场调研,提出将水稻田改种南天竹。近年来,村党总支科学规划发展高效农业,产业党支部负责整合本村碎片化土地,成立村集体农场,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方式推广种植樱桃、黄桃、桑葚等特色瓜果,特色高效农业成为农民的“致富田”。同时强调以农业为基础,以生态为载体,以文化为根基,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白塔村逐步形成了“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四大产业。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对本土农产品进行整体规划、分类包装,创建“白塔味道”系列农产品品牌和“白塔味道”公众号,建立“白塔抖音”新媒体工作室,抓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建设。组织开展电商微商创业培训,利用互联网组织营销农产品,在“白塔乡村旅游季”等活动现场推广,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挖掘生态资源价值、红色文化价值,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创意文化体验,形成“五大景区、七大展馆、八大基地,动静结合、高低结合、老少结合”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激发农民主体参与。因村制宜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成立南天竹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通过“集体土地入市+入股+分红”模式,整合政府、企业资金投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建设。试点“宅基地统一打包”运营和闲置“空心房”建民宿,规模化出租建设产业园,提高土地经营效率,白塔村成为无锡市“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典型。

民生添彩,农民福祉提升

白塔村坚持以民生为本,扎实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美了家园还要美村庄”,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坚持“留青山、保绿水、守净土”的发展理念,对村域空间布局、风貌色彩、公共配套进行总体规划,按照“有根有味、有品有戏、有富有美、有新更有魂”的建设思路,将生态当作产业经营,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小而特、小而品、小而优”的牵稼园、时光路景观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度提升。丰富乡村文化建设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利用名人效应,修缮“白塔钟声”“薛桥寻梅”等历史遗址,吸引投资建造了一系列文旅项目。通过生态资源与高效产业、乡村旅游、历史文化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依托村内文化阵地,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开展“道德讲堂”“田野上的思政课”等活动,将理论宣讲、农技推广、卫生健康、文化服务等纳入志愿服务内容,通过常态化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提升村民文化素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水平。统筹乡村发展资源,探索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工作机制,创新“小微精”三级网格化管理,形成乡村治理新格局。充分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优势,成立人大代表工作室、调解工作室和联络站,建立多元化民事纠纷协调机制。设立村民议事会、有事好商量等议事平台,以议事会、座谈会等方式广泛集中民智、解决治理难题。组织开展“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推广文明积分制度,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为乡村全面振兴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作者:江南大学,谢玉梅、孙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