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安徽宿松:守正创新推进基层宣讲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1日 10:45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安徽省宿松县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讲给谁”、“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四个关键环节,着力推进基层宣讲走深走实,达到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目的。

把“课堂”搬到基层一线,解决“讲给谁”的问题

宣传思想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必须始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一方面,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宿松理论武装大讲堂”,深度阐释党的二十大确立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深入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把宣讲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让基层党员、农民群众、企业职工成为理论宣讲的主要受众。比如,开办“1+X”模式的“农民夜校”,依托公共服务中心设立固定教学点,辅以党员中心户、农家院落、蔬菜大棚、专业养殖场等流动教学点,通过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创业谋划等项目,把“农民夜校”办成村民致富的“夜宵”。再比如,创新打造“普法小院”,一方农家小院,几张板凳马扎,一个“流动”调解室,既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也能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将普法阵地、调解室延伸到群众身边,推动法律法规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把“菜单”交给百姓群众,解决“讲什么”的问题

聚焦党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会议精神,聚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民生热点问题,结合机关、企业、农村、社区等不同特点,量身定制宣讲内容。一是吃透上情。在中央、省、市重要会议召开后,重大方针政策出台后,及时组建宣讲团,将会议精神和各项决策部署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楚、讲明白。二是理清中情。为提高宣讲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每次宣讲活动开展前都深入调研,准确把握县情特点和发展特征,寓县情教育于理论宣讲之中,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发展信心。三是了解下情。广泛征集和梳理各方面意见需求,创新开展“四单合一”宣讲,即“百姓点单、宣讲团派单、宣讲员接单、群众评单”,精心烹制宣讲“菜肴”,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存在的思想疑虑解疑释惑。

把“话筒”递给党员干部,解决“谁来讲”的问题

党员干部既是宣讲的受众,也是宣讲的主角。宿松县积极汇聚多方力量,打造宣讲队伍矩阵。一是发挥领导干部领头雁作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做实干家,也要做宣讲家。县级干部定期走进县委党校课堂,给主体班学员授课,经常性到各自联系的乡镇和分管的县直单位带头宣讲,带头上党课。二是发挥专家学者排头兵作用,依托县委讲师组、县委党校等专门宣讲力量,建立理论宣讲人才库,常态化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宣讲活动,立足县情,突出主题,着力将抽象的理论问题具象呈现,让干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三是发挥行业人才生力军作用,组建“模范宣讲团”、“巾帼宣讲团”、“青年讲师团”等各种类型的宣讲队伍,结合行业特点、工作重点,深入各自联系的群体开展政策宣讲。四是发挥基层党员群众主体性作用,组建百姓宣讲团,把群众请上“讲台”,变“配角”为“主角”,让他们畅谈体会感受,商议村级发展,共话乡村振兴,引领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把“评委”请到宣讲现场,解决“怎么讲”的问题

以宣讲受众需求为导向,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切实增强宣讲实效性和感染力。一是艺术宣讲。以党的二十大为主题,利用黄梅戏、文南词、程岭大鼓书、小品、相声等艺术形式,创作编排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依托“送戏下乡”、“送欢乐进基层”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通过“理论+艺术”的形式,把理论“唱出来”、“演出来”、“展出来”,让理论在群众中“活”起来。创作的大型历史题材黄梅戏《浴血罗汉尖》参加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原创小品《初心》获安庆市艺术化宣讲比赛一等奖。二是媒体宣讲。在巩固用好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同时,依托宿松新闻网、“今日宿松”微信公众号、宿松融媒官方抖音号等,刊载转载各类理论文章,制作转发各类理论宣讲微视频、微动漫和H5理论秀等融媒体产品,使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导网络空间、引领网络生态。三是“无声”宣讲。以文明创建为抓手,结合“道德讲堂”和“宿松好人评选”、“寻找宿松之美”等活动,利用单位宣传橱窗、户外广告宣传栏、LED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移风易俗、文明礼仪、防溺水等内容,营造浓厚的文明创建氛围,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道德熏陶。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微信公众号,作者:中共宿松县委宣传部,黄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