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三型政党”以来,连山区把建设“创新型党组织”作为基层党建的中心任务来抓,以创新社区党建为突破口,采取“试点实践,以点带面,逐步完善,总结推广”的办法,加强“机制、组织、服务、活动”四个创新,不断激发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创造活力,全面提高社区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实践原因
葫芦岛市连山区目前共有城市社区83个,社区党支部83个,直管党员2518人,协管党员9801人,到我区报道参与“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党员6750人。如何使社区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社区建设有机结合,与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使社区党组织切实做到联系群众、组织群众,进而有效地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是我们一直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机制创新,党建工作责任不断落实。连山区委将机制创新作为增强社区党建工作活力,构建以服务为重点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关键。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制定了《关于建立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实施办法》,对党建工作实行单独考核,全面加强了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及时调整充实了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基层书记亲自抓、分管书记靠上抓、支部书记具体抓的党建工作责任制。区委常委会定期研究基层党建工作;街道党工委加强对辖区范围内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各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认真总结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二是健全制度体系。我们已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制度体系建设活动。在活动中,区委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区党建工作制度和机制,如区级领导分工联系社区党建制度、区直部门和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制度、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考评制度等;各街道党工委也对社区组织、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制度进行了丰富、细化和规范;各社区结合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支部议事制度、社区党员管理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联系居民制度等,使全区社区党建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落实投入机制。我们全面落实社区运转经费保障制度,2014年在区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将社区办公经费从原来的2.1万元提高到3.5万元,极大地改善了社区的办公条件。我们按照“社区党建项目化”的指导思想,本着“社区办公空间最小化、党员活动空间最大化、使用效益最优化”的原则,采取“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方法,由区委书记郝建军亲自挂帅,马文志区长具体落实,组织、财政、城建、审计等部门协同作战,各街道具体实施,积极整合投入资金2160余万元,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完成原则,新建扩建社区标准化用房42个、购买9个,租借15个,资源共享17个,全部达到“五站一室”省标准目标。
(二)加强组织创新,基层组织网络不断健全。
探索和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经过在渤海街道先行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于2013年10月份在全区8个城市街道83个社区已全面推行,探索建立“三级网格”、“四级管理”模式,已划分出295个小网格,组建了由社区干部、楼栋党支部书记、社区治安员、共产党员、公益性岗位及志愿者等组成的1791名网格员队伍,现已完成走访12.3余万户家庭,采集到信息11.3余万份,完成信息录入系统7万余份,解决和处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4300余件,受理居民问题的解决率达到95%以上,群众的满意率达到100%。目前,投入资金80余万元,实现各类事件不在网格“搁浅”,社情民意不在网格“滞留”,形成了“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社区管理服务新格局,探索出新时期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新模式,真正实现党组织核心作用更加突出,网络覆盖更加全面、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管理服务更加高效、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最终达到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和谐度的双提高。
(三)加强服务创新,特色党建品牌不断涌现。我区把为社区居民服务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实施“一社区一特色”的创建党建品牌社区战略,创建了一批服务型、平安型、文化型、环保型的“品牌特色社区”和“党建示范社区”,全区共确立符合各社区自身特点的党建品牌7类17个,各位领导今天调研的化工街道惠民社区的特色品牌即为“棚户区改造社区”。各社区因地制宜、因社施策,开办了家政服务、免费邮寄、房屋出租、房屋装修、疏通下水、日间照料、宽带安装等20余项便民服务项目,让居民小事不出社区;广泛开设了以“知民情、帮民需、解民难”为主要内容的“民情日记”、“民生工作包”、“民愿倾诉室”等特色服务,从而使居民对社区党支部产生了信任感、认同感,找到了社区党建与社区服务、管理等工作的结合点,社区党建工作得到广大群众认可。
(四)加强活动创新,党群血肉联系不断加深。我区将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作为沟通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的桥梁和纽带。一是开展惠民政策大排查活动。开展详细的入户调查,掌握低保家庭状况,做到应保尽保,实现了低保的动态管理。二是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针对就业困难人群,开展面点、理发等易就业技能培训,实名制推荐就业,动态消灭零就业家庭。三是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将居民的文化需求与社区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依托社区文化广场、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开展京剧票友会、读书节、书画展、演讲比赛、百家宴,老年趣味运动会、群众文艺晚会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社区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有力促进了社区和谐,不断增强了居民百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建议与对策
(一)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一方面,在广大社区干部中,要积极树立“服务为先”的理念,培育“负责、诚实、亲和、公正、团队、献身、热忱、纪律”的职业精神,坚持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社区。另一方面,在广大社区居民中,要进一步增强自治意识、自助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角色意识,树立社会、民族、家庭和谐的理念,树立守望相助的理念,团结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籍贯的人群,共同促进社区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努力建设和谐社区。
(二)要科学布局,夯实基础。一要重新调整划分社区。在社区定位上力求科学性,打破原城市社区居委会的格局,按照“体现辖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并按照辖区的管理方便、服务顺畅、界限明显、资源合理”的原则,重新科学合理地调整社区的划分,培育社区居民生活的共同体,二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重点加强社区服务用房、文体场所等设施建设,促进社区标准化。三要推进社区党建区域化建设。加强与辖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有机整合社区内部资源,探索与辖区单位开放性组织生活,促进资源共享,建立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社区党建新格局。
(三)要培育骨干,强化队伍。一要提升社区干部素质。对全区现有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提高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使之更好地为社区建设服务。二要引导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社区管理。拓宽参与渠道和途径,吸引在职党员中活动能力强、服务热情高的社会知名人士担当社区领袖的角色,发挥他们特有的地缘优势、人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三要做好“选派机关干部到社区工作”。从区直机关选派83名年轻干部,到社区党组担任第一书记、副书记。加强对选派干部的教育培训、日常管理和考评使用,强化社区“两委班子”,增强组织活力,以社区党建工作的创新引领社区管理的创新。四要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搭建志愿者服务、培训、调配平台,建立志愿者关爱和奖励机制,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和社区离退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不断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双向互动和无缝对接。
(四)要引导自治、扩大参与。一要相信群众的自治能力。要杜绝不愿让群众说话,不想让群众监督、不敢让群众管理的现象,帮助群众不断提升依法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摒弃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化倾向。二要完善群众参与的制度体系。组织、民政等相关部门和各街道要帮助社区制定和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规范,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目标、内容、职能、权限、程序等,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和居民公约制度,完善居民代表和党员代表等议事制度,使社区管理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健康运行。三要培育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要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以健康、文明、向上的社区文化吸引参与、推进交流、凝聚人心,增进社区居民的归宿感、认同感,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各社区自身特色和居民群众广泛认同的文化特质,建设文明和谐幸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