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善用一线工作法

作者:李源 王晓华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1日 08:4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为政之道,重在落实。再好的方针、政策如果不去实践,都将是一纸空谈。对政府工作人员而言,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在落实上下大力气。但为何有时同样的事情交由不同的人来落实,结果却可能天差地别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个人执行能力的不同。所以,在工作中不但要重视抓落实,还要善于掌握工作方法,提高落实能力。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经常见诸媒体,挂在党员干部嘴边的一句话,生动地道出了基层工作的复杂艰巨。作为一名乡镇工作人员,笔者对此感受颇深。在一定程度上,基层党政干部执行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质量与效率。笔者认为对基层工作人员而言,提升执行力,磨砺出干事创业的金刚钻,不能靠嘴皮子空谈,也不能靠拍脑门蛮干,而是掌握一线工作方法。

  用一线思维分析任务。基层工作最忌生搬硬套,要把做好实地调查作为提高执行力的基础,在一线了解工作任务的难点、疑点、关键点。毛主席曾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不但要充分了解上情,吃透政策精神,以上级工作文件指导推进工作。同时也要深入一线,了解下情,通过实地走访,到田间地头、车间仓库全面摸清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潜在的发展优势,提高认识问题的深度、准度。如果仅从书面理解,在图纸上谋划,难免会有所遗漏,甚至产生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后果。在今年我镇的通道环境整治工作中,通过对沿线进行实地扫描,党员干部在实地分析情况,商讨解决方案,就高地好地种什么树种,洼地盐碱地怎么改良土壤,水沟是清淤还是做排水绿化,绿化怎么才能出层次等问题一一进行了研究安排。试想,对于上述问题若不去一线,不实地调查,单纯地看图纸,恐怕很容易落入纸上谈兵的误区,即便完成了任务,也很难做出特色与成效。

  靠一线力量解决问题。一个地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线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支持。古人云,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从哪来,终究要在哪里解决。无论是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还是干事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都不会在头脑中、图纸上、会议室解决。因此,只有激发广大干群的工作热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会凝聚起强大的战斗力。当前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我镇的党员干部非常注重与群众的沟通交流,通过组织村两委班子与村民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开展试点先行、重点打造示范等方法,逐步让村民了解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好处,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不少村庄的村民主动出工出力,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大大加快了工作进度,提升了工作质量。可见,党员干部要注重深入一线,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以身作则,争取基层干群的理解与支持,变独力支撑为众志成城。

  凭一线督导推进工作。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做好一项工作,要通过自律来保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也要发挥他律的机制作用查漏补缺,保障工作质量。在我们乡镇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评价一个村庄建设的进度、成果,一方面由党员干部自验,即通过包村干部自行检查,来调整工作方案,评判工作进度;另一方面,书记镇长也将通过一线验收制度来核验成果。但无论是自验还是他验,都将围绕一线开展。也正是由于在工作一线的督导过程中,上下级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围绕具体问题开展了良性互动,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工作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