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跨村补位、服务代办、产业造血,江西石城——

让“空心村”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1日 13:5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生活水平提高,部分偏远村庄劳动力人口外流,逐渐演变为“空心村”。江西省石城县受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设施相对薄弱、生态保护限制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偏远村庄“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全县131个行政村中,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低于30%的有96个,60周岁以上的留守老人超过70%。“空心村”党组织力量薄弱、公共服务“缩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愈发凸显。

近些年来,石城县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空心村”党建提升行动,以党员跨村补位、以服务代办暖心、以产业联动造血,进一步强化“空心村”党组织和党群服务阵地建设,提高治理服务整体水平,增强“空心村”自主发展活力,推动偏远村庄向“实心”发展。

跨村任职选骨干

距离石城县城近50公里的横江镇和平村,村内常住党员仅5人,入党积极分子“蓄水池”干涸,曾一度面临选人难、用人难的问题。横江镇党委在全镇范围内选拔储备4名跨村任职后备村干部,原横江镇烟坊村党支部副书记陈琴就是其中一员,经过跨村锻炼,陈琴于2024年当选为和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给钱给物,不如配个好干部。”原和平村“老支书”高明智深有感触。一年来,陈琴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民生项目落实落地,集中攻坚完成饮水一体化设备改造、道路拓宽修复、信号基站建设等民生实事,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烦心事。

针对急需“新鲜血液”供给的“空心村”党组织,石城县打破过去存在的村域、性别、资历等界限,注重选贤任能、以强带弱,将45周岁以下、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好创业致富带富本领等作为选拔条件,推动优秀人员跨村任职。近些年来,像陈琴一样跨村任职的村干部有8名,不少“空心村”选人难、用人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该县还积极从愿意扎根乡村的退役军人、农村致富能手等群体中优选人员,储备村级后备力量500余名。对跨村任职等表现优异的村干部,在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其干事动力。

帮办代办暖人心

屏山镇页背村是典型的偏远“空心村”,约400名村民因就业就学等原因流入圩镇居住,外迁村民回户籍所在村办事既费时又费力。

为更好地服务“空心村”村民,石城县于2024年8月起在屏山镇屏山村、屏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探索设立帮办代办点,各指定1名村(社区)“两委”干部为窗口固定代办人员,建立圩镇住户代办微信群并张贴公告,提前发布代办安排和服务事项,办事村民只需提前准备相关材料,按时到代办点集中办理即可。

针对常住人口不足100人或常住人口比例低,且大量人口外迁至当地圩镇的“空心村”,石城县按照“乡村自筹+县级补助”的方式筹集村级活动场所外延所需资金,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村党组织在圩镇设立党群服务站,为居住在圩镇的党员和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目前,全县包括页背村在内的7个“空心村”实现了阵地外延,阵地服务半径得以拓宽。

聚焦“空心村”留守老人居多且亲情陪伴缺失的现实难题,石城县建立在村党员和留守老人结对帮办机制,实行“三必知、三必到”常态关注帮扶举措,即家庭情况必知、身体情况必知、服务需求必知,家庭矛盾必到、邻里纠纷必到、突发情况必到。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医保报销、社会救助、就医送药等10余项个性化帮办代办服务,有力缓解了留守老人晚年生活难题,大幅度提升留守老人的幸福感。

联建抱团促发展

高田镇岩岭片区属于石城县最为偏远的山区之一,片区内村庄人口流出率达85%。虽有特色农产品贡米、稻花鱼和野生香菇等,但存在劳动力严重不足、资源闲置、销售渠道窄等多重瓶颈,长期制约着发展。

近些年来,高田镇党委积极引入生态农业公司,经过原生态试种,曾销声匿迹的石城贡米终于“重现江湖”,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6000亩。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电商”模式,联动带动周边6个“空心村”的集体经济实现壮大,助力村民群众实现增收。与贡米产业相伴的还有石城白莲、山地鸡等10余款优质农产品,共同形成地标产品集群,让“土特产”成了致富源。

岩岭片区的探索是该县推动“空心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石城县充分发挥各辖区内特色产业资源禀赋优势,依托“产业联建+抱团发展”机制,通过强化招引培育产业、因地制宜盘活资源、联社共建壮大发展等方式,构建统一种植标准、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资料采购、统一产品销售、统一品牌打造、分户种植的“五统一分”管理体系。

同时,以村党组织联建共建为基础,推行强村带弱村的联合发展模式,鼓励村党组织牵头成立股份合作社,开展土地集中流转,建设农机服务站,实施农业产业大托管、蔬菜大棚集中运营等,持续提升“空心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增强自主发展活力。(本报通讯员 陈星宇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