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原则,创新搭建政策精讲、问题会诊、现场观摩、日常研学四类课堂,让驻村干部在听、问、看、练中强本领、增底气,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衔接资金使用要守住‘安全线’,每一笔支出都得对应具体项目,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民生账’……”在政策精讲课堂,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计划财务处总经济师祁海滨结合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解读衔接资金管理政策。台下驻村干部不时举手提问,互动交流氛围热烈。
为破解政策理论“听不懂、用不上”的难题,循化县邀请省市领导、专家学者“上门送教”,聚焦防返贫监测、农村“三资”管理、产业帮扶等核心内容,逐一拆解政策要点,传授实操方法。“以前看政策文件总觉得晦涩难懂,现在专家把‘大道理’讲成‘大白话’,怎么精准识别监测户、如何规范村级资产租赁,一听就明白、拿来就能用。”刚参加完培训的驻村第一书记陈龙手持记满要点的笔记本,语气里满是收获的喜悦。
“村民就医报销政策差异大,同样看病有的能报有的不能报,我们反复解释还是说不清楚,实在头疼!”问题会诊课堂刚开课,几个驻村干部就不约而同地倒起了“苦水”。话音刚落,县医保局业务骨干马慧玲立即接过话茬,结合感冒住院、慢性病拿药等常见场景,从医保目录、定点机构、报销条件三个关键环节入手,给大家解释报销为什么有差异,并现场发放参保待遇手册,方便随时查阅使用。
针对驻村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控辍保学、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疑难杂症”,循化县组织8个行业部门的业务骨干开展“集中会诊”,通过政策解读、实操指导、现场答疑,切实打通驻村帮扶中的难点堵点,让大家“带着问题来,揣着答案走”。
“依托区位优势,我们整合村民入股资金与中央扶持资金,流转120亩闲置土地,建成建材综合交易市场,带动75户村民稳定增收……”在托龙都村,村党支部书记何明正兴致勃勃地分享着村里的产业发展经验。
为推动先进经验活学活用,循化县组织67名驻村第一书记走进阿拉仙境生态旅游基地、黄河彩篮、托龙都建材市场等示范点,通过“能手传经+现场观摩+互动交流”的方式,把“如何对接政策争取项目”“怎样动员群众参与共建”等实战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操手册”。观摩现场,驻村第一书记们边记录、边拍摄、边交流,纷纷表示要结合本村资源禀赋,把学到的“样板经验”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自家办法”。
“这两天我们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八类重点人群,集中开展了防返贫监测集中排查工作,大家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说说遇到了哪些问题,有什么好办法……”傍晚时分,街子镇果河拉村驻村工作队员正围坐在一起,交流工作心得。
为推动驻村干部学习常态化、实效化,循化县健全完善“日学习”机制,以联点村为单位组建“学习小组”,通过个人自学、互问互答、模拟访谈等方式,开展常态化研学。同时,坚持“以考促学、以学促干”原则,定期组织政策理论测试检验学习成效,对测试不合格的驻村干部进行补考,确保学习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如今,经过四类课堂淬炼的驻村干部们,正以更扎实的本领、更务实的作风扎根基层,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黄河岸边徐徐展开。
(刘妍汝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