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开展批评为什么难

作者:颜晓峰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6日 09:10
来源:《求是》2025/20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我们该如何认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意义?为何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自我批评难、相互批评更难的现象?又该通过哪些方法,切实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

早在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就明确指出:“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党通过开展严肃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消除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良作风的影响,为党的团结统一和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历次集中教育‌中,我们党都强调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来推动作风建设,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弘扬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作风提出一系列新要求、作出一系列新部署。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或专题民主生活会,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自我检视、党性分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党的各项建设中充分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在党内集中教育中开好民主生活会,专门安排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环节内容,有力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同时还要看到,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在一些党组织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批评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主动的批评开展难。批评更多的是在特定时间、场合组织的“规定动作”,而根据实际情况、现实需要、发展要求及时主动的批评开展得不够;党组织内部、党员之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内生动力不足,存在走过场、做样子的现象。二是坦诚相见的批评开展难。批评更多的是上级对下级的批评,而下级对上级、同级之间的批评并不多见。不少批评还是客套的、欲言又止的批评,缺少开诚布公、赤诚相见、“竹筒倒豆子”式的批评。三是一针见血的批评开展难。批评止于表层,难以触及实质性问题,抓小放大、避重就轻。自我批评也是蜻蜓点水,多说人所周知的,少说或不说不为人所知的。四是将批评的成果落地见效难。批评和自我批评属于思想斗争,目的在于从触动思想到转变行动。一些批评和自我批评,会开了、话说了、态表了,但在组织或个人的行为中,却没有明显改观,没有实现从言到行的转变。

我们知道,判断一个党组织党内民主作风是否形成、党内政治文化是否健康、党内政治生态是否纯洁,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党组织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得怎么样。能够开展正常的、经常的、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且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相互帮助的目的,这个党组织就能够净化内部风气,增强党员素养,提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反之,如果一个党组织不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内问题不是拿到桌面上解决,而是遮遮掩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非组织的、非正当的、背地里的方式处理,结果只能造成这个党组织作风涣散、风气不正、软弱无力,难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可见,培育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增强各级党组织战斗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必须解决批评难的问题。

破解批评难的问题,首先要深入分析批评难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其一,认识上有误区。一些同志未能将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来看待,也未能深刻认识到批评和自我批评在纠偏纠错、凝聚共识、推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而另一些同志虽然理性上认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但思想深处又受历史上错误路线下“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影响,走到了不敢批评、不搞批评的另一个极端;还有一些同志把批评和团结对立起来,认为批评伤和气、伤感情,会制造矛盾,影响团结,损害团队形象,产生了相互批评不如相互表扬、揭露矛盾不如掩盖矛盾的心态。其二,利益上有纠结。一些同志从个人利益得失出发来权衡要不要开展批评,一些同志批评领导怕丢位子,批评同事怕丢选票,是非面前不开口,原则问题上不亮剑,只愿当“好好先生”,维系和和气气的关系。还有的领导干部听不得批评意见,对批评者打击报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批评难。其三,制度执行有差距。党章及党内一系列法规制度对党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作出明确规范、提出具体要求,为正常开展批评筑牢了制度根基、提供了法规保障。但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却存在明显的责任缺位,既不履行开展批评的政治义务,也不积极行使监督批评的正当权利,导致制度难以真正落地、发挥实效。破解批评难,就要瞄着难点去、围着难点攻,从根本上解决影响阻碍批评有效开展的因素。

从解决认识问题破解批评难。破解批评难问题,首要在于转变思想观念,深刻认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必须坚决破除“批评影响团结”的错误认识,推动批评与团结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实践证明,批评和自我批评从未削弱党的团结,反而让党的凝聚力更强;从未疏远同志关系,反而让彼此联系更紧密。另一方面,要扭转“批评有损形象”观念,大力倡导“欢迎批评、接纳批评,在整改提升中成长”的正确导向,让正视批评、改进不足成为共识。

从培育良好生态破解批评难。能否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内政治生态是否良好的反映。因此,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就要持续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让经常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蔚然成风。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特别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论述,鼓励党员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要正确开展党内批评,防止批评变味。批评要出于公心、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切忌从个人恩怨、得失、利害、亲疏出发看事待人。要纠正党内生活中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倾向,彻底解决党内政治生活随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等问题,强化党组织和党员的党性原则,保持党的朝气、生气和锐气。

从加强制度实践破解批评难。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是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党的有效制度。党的各级组织是组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主体,要把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机制,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上级部署的层面,而要结合组织建设实际,针对内部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推进。制度建设不能一劳永逸,面对党的建设中的新形势新问题,必须总结新经验、运用新方法,持续完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制度,使这一锐利武器越用越锋利。

以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破解批评难。领导干部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组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能力等,直接影响着各级党组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质量。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开展深入有效的批评,达到红脸出汗的效果,在组织内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虚心接受各方批评,不搞打击报复,不给提批评意见的同志“穿小鞋”。还要带头做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不能诿过于人。各级领导干部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上带好头、作出榜样,必将促进党的各级组织生机勃勃、奋发上进,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作者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