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江苏仪征市

服务有温度 治理显效度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 09:13
来源:农民日报

在江苏省仪征市,无论是市井街道,还是田园乡村,暖心故事随处可见:党员服务贴心周到、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困境学生得到精准帮扶、老旧小区焕发新颜……这些民生实事的悄然变化,源于仪征扎实推进“三项行动”,通过织密“组织网”、建强“服务队”、切实减负赋能,将红色堡垒建在治理最前沿,让服务力量沉到群众身边,让治理触角精准抵达“神经末梢”,温暖千家万户。

织密“组织网”,延伸治理触角

“自从村里供水管网改造以后,水压大了,在家洗澡方便了,大家打心眼里高兴。”近日,真州镇村民张道玉对升级后的自来水管网赞不绝口。2025年,真州镇网格员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收到村民反映的供水管道年久失修、水压长期不足问题。真州镇将其列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予以推进,已于8月底竣工,彻底解决了该民生痛点。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往往连着群众的急难愁盼。近年来,仪征市通过织密组织网络,将党组织深度嵌入社会治理基本单元,使其成为凝聚人心、破解难题的“主心骨”。

在这一过程中,仪征构建起“村(社区)党总支+网格(小区)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4级组织体系,将工作生活在网格内的各类党员“拉网收编”,形成“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响应”的联动服务模式。

仪征还创新“村(社区)+挂钩单位+驻区单位+其他组织”大党委工作机制,完善居民提事、网格报事、集中议事、民主定事、驻区办事、多方评事的议事流程,通过“组织联建、事务联议、阵地联用、资源联享”,共商共解老旧小区改造、停车位不足等治理难题,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建强“服务队”,满足群众需求

“多亏了政府和社会的帮助,这个家才有了希望!”马集镇新民村的低保户老刘(化名)尽管身患重病,但谈起女儿小宇(化名)的未来,眼神里却透露出难得的坚定。

原来,正在马集镇中学读初二的小宇同学成绩优异,但家境困难无力承担相关费用。仪征市“帮困圆梦”行动党支部了解情况后,协调教育、团委等单位启动一对一精准帮扶,按学期为其提供助学金。同时,协调仪征市妇联将其家庭纳入“一户一策”微关爱计划,不仅定期提供助洁等生活服务,还通过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为小宇营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仪征市大力实施“征先锋”党建工程,聚焦政务服务、民生实事、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先后成立了3类26个“征先锋”机关行动党支部,通过整合各类阵地资源、制定保障制度,有效推动机关部门业务由“分”向“合”转变,把党员作用发挥出来,把党建工作触角延伸到政务服务、民生实事、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切实减负赋能,提升治理效能

治理效能的提升,离不开强有力的平台和保障。近年来,仪征市坚持人财物向基层一线下沉,一方面让基层干部有干劲、有奔头,一方面凝聚多元力量,为治理效能提升注入持久动力。

“组织给了成长平台,更要好好为群众办事!”从新集镇新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提拔为新集镇党委统战委员的周安亭,是仪征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代表。仪征市连续7年实施村(社区)干部“市招镇聘村用”计划,遴选优秀应届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充实基层力量,优化基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学历水平、能力素质。打通优秀村(社区)干部成长通道,通过提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事业编制定向招录、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等方式,树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鲜明导向。

仪征市还建立“两增一减”保障机制,增加在职报酬,实施村(社区)干部薪酬“三岗十八级”制度,将月均工资提升至6191元;提高离任待遇,将企业年金扩面到全体村(社区)干部。合理设置村(社区)综合考核指标,精简30%左右的考核事项,杜绝摊派行政执法任务,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抓治理、优服务。

此外,仪征市成立4个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行业党委,实施党建阵地“筑巢行动”,依托已有的41个党群服务中心(站点),打造温“新”医院、小哥食堂、“征骑士”能量站等服务矩阵,引导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等融入治理队伍,鼓励他们担任文明实践宣传员、问题隐患报告员,成为服务群众的“流动岗”。

通过深入实施“三项行动”,仪征市持续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使治理更具效率、更充满人文温度,一幅“党建强、治理优、群众乐”的美好图景,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易祖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