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内设支部、外设驿站,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

让流动党员有家有为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0日 09:0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近日,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在流动党员微信群发布一则通知,邀请在京流动党员返乡观摩考察,消息一出,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40多名在京流动党员纷纷响应。“虽然长期在外,但家乡党组织一直挂念着我。在我公司发展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忙链接资源,促成公司在新区落地了光伏胶膜、高分子材料等不少重点项目。”诚志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徐志宾对家乡党组织感激不尽。

近些年来,针对流动党员管理困境,西海岸新区内设红帆支部为流入党员“安家”,外设党员驿站为流出党员“加油”,创设载体推动党员作用发挥,广大流动党员凝聚在党旗下,成为一支支流动的先锋队。

设立平台 专职专管

“红帆支部的成立,让我重新回到党组织怀抱。”因为来新区创业,赵鹏成为灵山卫街道一名流动党员,“虽然远在他乡,但找到党组织就是找到了‘家’,创业路上更有劲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跨区域务工经商、创业发展的流动党员也越来越多。为此,西海岸新区在城市社区、产业园区等领域,全覆盖设立237个红帆支部,作为兜底流入党员管理的专门组织,全面整合专职党务干部、党建指导员等力量,将其组织关系转入红帆支部作为骨干班底,实现专职专责、专人专干,确保流入党员“有人管”。

“针对流入党员流动性大、摸排难等问题,我们建立‘线上+线下’摸排机制,线下每月走访1次市场主体,线上开发红帆支部流动党员报到小程序,实现了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向奔赴’。”黄岛区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黄岛区委组织部部长刘陆莹说。目前,新区各红帆支部已累计走访各类市场主体6.25万家,排查纳入党组织管理的流入党员1278名。

对于流出党员,新区在北京、上海等流出党员聚集地设立党员驿站,依托“灯塔—党建在线”流动党员管理系统,建立包含姓名、流出地、流入单位等要素在内的流出党员花名册,积极和流入地党组织对接,探索双向管理模式,让流出党员在外漂泊也能找到温馨港湾。

管理服务 齐头并进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流动党员漂泊期间,忙于生计奔波,如何将其纳入有效管理?西海岸新区给出的答案是: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在党组织的关心关爱中不断增强流动党员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从事酒店行业,平时大家休息的时候正是我们最忙的时候。社区贴心地建立了流动党员微信群,线上推送学习材料,还设置星光夜校,让我们能够随时充电学习。”灵山卫街道星光岛社区流动党员崔艳玲说。

为匹配流动党员的多元需求,星光岛社区专门制定组织生活“日程表”,分时段组织流动党员参加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确保每位流动党员都能参与其中。

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触角,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搭建230处“暖心驿站”“红帆会客厅”等服务平台,深入开展“灯塔·领读分享会”“创业沙龙”等暖心活动370场次,以流动党员实际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加强关心关爱。

对于远在他乡的流出党员,建设集教育管理、关心关爱于一体的服务阵地,作为流出党员的“联络站”“服务站”,定期以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目前,已帮助解决就业创业、子女入学等方面问题200余件。

搭建载体 协同发力

“党组织给了我那么多温暖,我也想以实际行动为组织做些什么。”近日,长江路街道富春江路社区流动党员胡春义又促成了3名企业家到西海岸新区开展考察交流。

由于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胡春义的党组织关系一直保留在学校,社区红帆支部了解情况后,及时将他纳入管理,让他对党组织有了深深的归属感。近两年,他还主动当起新区推介“宣传员”,辐射带动30余名创业者认识新区、了解新区、投资新区。

一名流动党员,就是一面流动红旗。为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西海岸新区结合实际创设各类平台载体,挖掘流动党员“隐藏技能”,引导他们亮身份、作表率、当先锋。

一方面,聘任30余名快递员、外卖员中的流入党员为社区兼职网格员,选聘40余名小微企业中流入党员为营商环境观察员,在小区网格党群服务站设立220处“初心驿站”,组织流入党员利用业余时间轮流值守,为群众排忧解难……“从没想过作为一名外卖员,还能扛起城市治理的一份责任。”辛安街道前湾港中路社区流动党员王嵩灿主动认领“骑先锋”兼职网格员,在工作之余坚持“随手拍”,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以实际行动发挥着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另一方面,组织流出党员常态化开展助力新区形象宣传、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三个助力”行动,引导流出党员参加流入地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促进新区与各地的交流协作。

截至目前,在京、在沪流动党员已与338家企业、商会等建立联系,会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近40所高校、协会联合举办人才沙龙、推介会等活动80余场,越来越多流动党员成为“归乡人”。(本报通讯员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