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高铭暄:一名鲐背之年的老教师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0日 08:20
来源:光明日报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高铭暄今年93岁,依然活跃在教学第一线。9月9日,第37个教师节前夕,在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他还为青年教师开了首场讲座。

在这场讲座上,他回顾了自己在吴玉章老校长的指引下走上教学道路的故事,并用朴实的语言将自己一生的教学“法宝”倾囊相授,让青年教师受益良多。

从一名刑法学生到今天见证我国刑法学蓬勃发展,也许是“书生报国”的最完美路径,更何况还有桃李满园。然而,高铭暄却没有“退休”的想法,他对自己的定位,不是“名家”“泰斗”,而是“法学院刑法教研室的一分子,一名鲐背之年的老教师”。

他记得,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人民大学开设了《马列主义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四门课,被师生统称为“四大理论”。“不仅学生、研究生要学,教师们也都要学。教师们白天没时间,晚上可以上夜大学去学。”这在他心中扎下了“教师要精研理论”的种子。

他记得,当年吴玉章老校长为学校制定了周密的教学计划,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准时上课。“有一次,一位教师上课迟到了五分钟,随即就受到了学校的点名通报批评。有一位马列主义课的教师,住在城里,要到西郊人大的教室上课。他乘车到人大校门口时,离上课时间只有五六分钟了。他怕迟到,撒腿就跑,跑到教室时正好到上课时间,他晕倒在教室。虽然也耽误了几分钟,但总算没有违反教学纪律。这个故事给我印象特别深。我在人大教学几十年,上课从未迟到早退,就是得益于这个教学纪律。”高铭暄说,这在他心中埋下了“教师更要严于律己”的种子。

他还记得,他走上从教之路至今68年,从青涩的小伙子变成93岁的老学者。“吴老告诉我们,理论要联系实际,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一定要与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我在20世纪50年代初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接受了这方面的教育,以后从事教师工作就牢牢掌握这个方针和方法。”高铭暄说,他一直认为,作为高校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地钻进书本出不来,应当从纯粹读书的状态中走出来,积极参加一些和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理论和专业素养,一旦和实践相结合,就可以将教学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将社会实践引入课堂教学,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其学习水平。绝不能崇洋媚外,喧宾夺主,生搬硬套,照单全收。”高铭暄认为,这是他从教的“法宝”。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老主要从事研究生教学,特别是博士生教学。他奉行孔子指导学生的原则,坚持有教无类,又注重因材施教,对所有弟子一视同仁,尊重每个弟子的特点、个性和兴趣。“在我的弟子中,学术观点不同甚至激烈争辩者,不乏其人。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之路上,我鼓励学生创新,认为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行。有不同意见是好事,真理越辩越明。我常对学生引用韩愈在《师说》里讲的那句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研学、律己、谦逊、包容,这是一位“老教师”的自白,也是他给予教师节最好的诠释。

(本报北京9月9日电 本报记者 姚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