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美誉的江苏省徐州市,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这里赓续历史文化的血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进程中留下了独特标识。如今,在这座千年古城,红色文化、好人文化交相辉映,城市文明焕发别样光彩。
“活起来”的红色文化滋养文明之根
5月21日,全国红色文化学术交流会在徐州举行。众多专家学者和国内革命历史纪念场馆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促进高质量发展”主题,共商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大计。开幕式上,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徐州研究基地正式命名并揭牌成立。
从江苏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赤潮社,到省内首个党支部陇海铁路铜山站支部,从波澜壮阔的淮海战役到“两不怕”王杰精神。红色,是徐州这座英雄之城的鲜明色彩。
如何唤醒沉睡的资源,让家门口的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一直是徐州思考的课题。依托革命遗址串联成珠,开展移动课堂走进校园,创新文艺传播方式激发情感共鸣……徐州探索各种形式载体,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初心使命。
“曾经,这样一枚重达14公斤的磨盘棋子,由两名工人抬着,供洋人资本家对弈取乐。一枚枚棋子,就是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工人的铁证!”5月13日,八号门遗址纪念馆内,徐州市鼓楼区74岁老党员王洪叶指着展墙上一幅石制棋子图片,向前来参观的党员群众讲述江苏省首个党支部成立前后的故事。老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红色文化传播。
日前,同样反映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梆子戏《曙光》在该市上演,同时向全市基层党组织现场直播,反响热烈。“徐州梆子是地方古老的传统戏曲,现在通过对主题与表演形式的创新,更好地走进现代人的心灵世界。”该剧制作人、艺术总监燕凌说。
“动起来”的好人文化舞动文明之姿
“有人问我,为什么两次义无反顾投入到抗洪抢险的战斗中,我想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曾是一名人民子弟兵。”徐州好人园里,“中国好人”序守文正站在自己的塑像前,为前来聆听的青年党员讲述自己参加抗洪抢险的经历,并带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
以“好人文化”引领文明新风是徐州文明城市创建的鲜明特质。“要让每一位徐州人自觉将好人之善、好人之真、好人之美融入日常生活,共建共享幸福徐州‘大家庭’。”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说。
截至目前,徐州好人园已有9批33座好人塑像入驻,先后有3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4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21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17人当选“新时代江苏好少年”。为彰显凡人善举,徐州制定了一整套“好人”培树遴选机制、激励帮扶机制和学习弘扬机制,有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
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今年以来,徐州广泛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基层宣讲活动,让身边好人、能人、劳模、乡贤、名嘴等成为宣讲员,把田间、地头、工矿、车间、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变成宣讲所,形成家家有人讲、时时有人学、处处有氛围、人人受教育的生动局面。
“走了心”的为民服务铸就文明之魂
凉亭、长廊、连椅……矿西便民街,一眼望去,舒适宜人。“这里原来是排水沟,一到夏天臭气熏天,想不到现在会变得这样好。”居民薛长玲感慨。
2017年,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徐州花大力气对该条街进行提档升级。原先集聚于此的上千家小摊小贩统一搬进了升级后的农贸市场。对于空下来的这块地,当地不仅进行了景观上的美化布置,还专门设置了“好人墙”,宣传邻人善举。“捐髓救母”好少年邵帅、赡养毫无血缘关系继父的李欣儒等20多位道德模范和好人代表,成为居民学习对照的榜样。
近年来,立足“惠民、利民、为民”这一宗旨,徐州以“绣花功夫”的“走心服务”持续推进幸福徐州“大家庭”建设。121项与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密切相关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特别是农贸市场建设、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等民生实事,让群众从身边的变化中感受到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实际成效。
在文明新风的熏陶下,更多的人争做文明风尚的传播者、文明行为的践行者、文明创建的参与者。红色网格员忙前忙后参与小区治理,社会志愿者服务蔚然成风,更多的市民把献爱心作为一件荣耀的事。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陆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