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第二十六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副队长王洋——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做到了!”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9日 08:42
来源:北京日报

 寄语

抗疫战斗中,共产党员逆行出征,鲜红的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更加印证了那句话: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无所畏惧、挺身而出的共产党人。建党百年之际,衷心祝愿中国共产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我愿竭尽所能,继续为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贡献力量。 ——王洋

 

在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王洋的书桌上,一个不大的相框摆在桌面最显眼的位置,那是中国第二十六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全体队员的合影。“挺神奇的,好像命里注定我就要做一回援外医生。”王洋说。

2016年,一次学术交流会间隙,王洋随手拿起一本书翻了起来,书里讲述的是我国第一支援外医疗队的故事。1963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我国派出第一支24人医疗队远赴阿尔及利亚,从不被信任到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人”,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让王洋深受震撼。

机会恰好就来了,2016年9月,国家组织第二十六批援几内亚医疗队,牵头单位就是北京朝阳医院!王洋毫不犹豫,第一个在科里报了名。在北京语言大学长达七个月的法语学习中,王洋读遍了图书馆里的所有相关书籍。他了解到,曾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援外医生远离亲人奔赴受援国,许多共产党员留下一个个救死扶伤的动人故事。在图书馆里,王洋拿出笔写下入党申请书,他心里暗下决心:我也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2017年6月23日,一个永远也忘不了的日子,在北京朝阳医院10楼会议室,王洋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请党组织放心,既然去,我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一个月后,作为中国第二十六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副队长,王洋和18位同事一起,远行15000公里,飞往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出发的那天早上,刚满8岁的儿子从包里掏出一本自制的挂历,封面上写着“爸爸回家倒计时”。挂历足足有552页,儿子说,等挂历全部画满了,爸爸也就回来了。

2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医疗队到达驻地中几友好医院。这家医院由中国援建,是当地医疗技术最为先进的医院。不过由于条件有限,医疗物资常年缺乏。挑战很快就来了。一天,一位名叫凯塔的当地居民找到这里,希望中国医疗队能救救他。

凯塔从小患有“先天性肺囊肿”,步行不到50米就气喘吁吁。在几内亚,没有一家医院敢做开胸手术,病情一拖就是几十年。检查发现,凯塔的胸部有个排球大小的肺囊肿,已经压迫到心脏,手术切除是他活下来的唯一机会,但医院平时连做台阑尾炎手术都困难,怎么办?那天,王洋在走廊上走来走去,看着凯塔信任的眼神,他知道,开胸手术是这位患者最后的希望,来到这里,是对中国医疗队的信任。他决定:克服一切困难,救他!

经过20天的准备,手术开始了,可没过几分钟,意外就出现了:电刀出现故障!此时如果不立刻开胸,巨大的肺囊肿压在心脏上,随时会心跳骤停。王洋没有犹豫,抛弃电刀,针对出血部位边结扎边用手术刀开胸。肺囊肿被小心地从右肺游离下来并完整切除,此时,意外又出现了——“唰”的一下,手术室一片漆黑,停电了!这时候千万不能碰到大血管,一旦大出血后果不堪设想。

“赶快用手机照明!”黑暗中,队友在喊。王洋深吸一口气,借助微弱的光亮继续操作,汗水从头流到脚。从早晨8时到晚6时,困扰凯塔十多年的病痛终于被成功切除。这是中几友好医院自建院以后的首例开胸手术,也是几内亚的第一例开胸手术。

当王洋疲惫地走出手术室,抬头望见医疗队驻地上空那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的视线模糊了……

18个月的援非生涯,王洋不幸3次染上疟疾,每次患病都是呕吐不止高烧不退,但一看到慕名而来的病人,他还是挺了下来,工作一天也没耽误。“站在这里,医疗队代表的就是中国,党组织交给的任务还没完成,决不能退缩。”

在几内亚的经历,是王洋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他说,手术刀虽轻,承载的却是患者的信任与生命之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做到了。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次启程,继续为中非友谊倾注所有的爱!”(本报记者 杨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