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雅鲁藏布江两岸的青稞又迎来了丰收,但选育高产青稞的尼玛扎西却再也看不到了。
尼玛扎西,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以下简称“西藏农科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被誉为“青稞博士”。作为西藏青稞科技重大专项、西藏农作物育种的首席科学家,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先后选育出了20多个青稞新品种(系),其中“藏青2000”品种平均亩产达350公斤,为西藏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做出了重要贡献,惠及雪域高原上百万农牧民。
今年9月5日,尼玛扎西在西藏阿里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55岁。
“让村里人都能吃饱,不再为粮食发愁”
尼玛扎西的家乡,在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扎塘镇杂玉村,那里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村里种的青稞长得矮矬矬,收割时还得跪在地上收。”尼玛扎西的哥哥桑杰洛布回忆,“青稞品种不好,籽粒长不熟,不能当粮食吃,只能拿去喂牲畜。”
那时候,尼玛扎西一家人只能靠烧制陶器的手艺,去泽当、琼结等地用陶器换粮食。常常一走就是八九天,难卖的时候要半个月,才能换回三四袋青稞。
“我小时候就和妈妈说,希望爸爸和哥哥不用四处去以土陶制品换取青稞种子,想让青稞长得好、产量高。”尼玛扎西曾回忆那段艰苦岁月。“让村里人都能吃饱,不再为粮食发愁”的愿望在他心里默默生根发芽。
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1982年尼玛扎西怀揣儿时的梦想考入西北农大农学系,杂玉村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后来他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硕博连读,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学博士。
1992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前往加拿大沙斯克春恩大学进修深造的机会。尼玛扎西曾说,“当单位来信希望我学成回国时,我知道这是家乡人民在呼唤我,我心中陡然升起强烈的责任感,我应当回国。”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眷恋着高原热土,学业完成后,放弃了国外科研机构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从事高原农业和青稞育种研究。
一颗种子,扎根在高原,开始慢慢地发芽。
“做一名受农民欢迎的‘土专家’更值得骄傲”
深秋时节,扎囊县孟卡荣村的青稞刚刚丰收,农民们正驾驶着拖拉机深松耕地。
“出苗时,尼玛扎西院长来过;8月25日,他也来过;他说收获的时候还要来。”村支书嘎玛欧珠清楚记得,尼玛扎西院长蹲点在村里,从选用良种、科学技术、田间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他话不多,每次一来就冲到地头开始忙碌。”
“村里从2013年开始种‘藏青2000’,现在全村共种了800亩,今年亩产650斤左右。”嘎玛欧珠说,从亩产不足300斤到亩产300多公斤,从人均年收入4000元到1万元,高产青稞改变了村民的生活面貌。2016年,孟卡荣村整村脱贫摘帽。
为了选育青稞新品种“藏青2000”,尼玛扎西和他的团队倾注了近20年的心血。
青稞主产区的示范推广田,他要去;气候差异明显的偏远山乡,他也要去;连外出开会赶飞机的间歇,还要跑到机场周边的农田去察看、记录青稞长势状况。
“刚开始试种时,尼玛扎西院长每天起早贪黑,在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经常一连好几个小时喝不上水。”在白朗县金嘎村村主任普琼印象中,尼玛扎西是一个能和农民打成一片的“土专家”。
西藏农科院农科所研究员禹代林告诉记者,尼玛扎西常说,要善于听农民说话,说农民听得懂的话。“比如,一亩地要施50毫升农药,农民可能没有概念。你跟他讲,施‘两瓶盖’的农药,他就懂了。”
“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大小,不是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而是有多少成果能被农牧民使用,帮助多少农牧民脱贫致富。”在尼玛扎西看来,“做一名受农民欢迎的‘土专家’更值得骄傲。”
浏览尼玛扎西的微信朋友圈,多半是旅途奔波中的工作感悟:“一路普降大雪。对草地作物返青利好,但望尽快阳光普照以免雪灾。察隅县今晚对于只带夏天的衣服的人,好冷。”“墨脱寸土寸金:果园里种植玉米,玉米间种稻秧;平缓土地开垦农田,缓坡地修成梯田种植水稻;坡地开垦成水田。”
“尼玛扎西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试验田,抑或是下乡和下乡途中。”与他相识几十年的西藏科技厅厅长赤列旺杰感慨地说,“一天24小时,他的心都在青稞上。”
截至目前,“藏青2000”累计示范推广330.87余万亩,占西藏全区青稞种植面积的50%以上,亩均增产25公斤,新增产值3.98余亿元。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户家”
今年6月13日,尼玛扎西在为青稞产业扶贫“带货”的一场直播中,向网友展示富含膳食纤维的青稞米、青稞酒、青稞醋、青稞挂面、青稞能量棒。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户家。”尼玛扎西认为,科技要助推农牧业发展,农牧业发展要带动脱贫,产业化要惠及万家。随着青稞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截至目前,西藏农科院已经研发青稞产品100余个,全区已有50多家规模以上的青稞加工企业。
多年来,尼玛扎西带领技术团队,绘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青稞基因图谱,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标记来选育青稞品种,首次提出了高β—葡聚糖青稞品种选育、糯性青稞育种、青稞保健食品开发等一系列青稞产业科技创新的新论点。
但尼玛扎西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有一个愿望,希望我们坚持10年、15年,把冬青稞种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西藏农科院农业所副研究员达瓦顿珠说,为了造福更多农牧民群众,尼玛扎西把下一步的目标设定为“高秆、抗倒、高产”的“藏青3000”。
今年9月5日,为补上全国种质资源普查的最后一块空白,尼玛扎西前往阿里地区日土县调研,在调研途中遭遇车祸,不幸以身殉职,长眠于他毕生为之奋斗的青稞丛中。
斯人已去,留下麦香绵绵,尼玛扎西毕生坚守的科技报国精神,连同他培育的无数青稞种子,已撒遍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5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