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要求,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
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以促进产业发展为主线,组建非建制性党建联合体11个,探索建立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党建联合体围绕脱贫形成合力,绘出发展同心圆。
金秋十月,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区党建联合体的菜农们异常繁忙。采摘下来的一车车优质新鲜的西红柿源源不断运往北京、南京、合肥等地市场。
近年来,林西县在发展壮大脱贫产业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跨组织、跨领域、跨行业组建非建制性党建联合体11个,探索建立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助力乡村发展的能力。党建联合体围绕脱贫形成合力,绘出发展同心圆,全县整合项目40个、资金1.2亿余元,流转土地8万余亩,建设产业园区25个。
组织引领
建立党建联合体,推动政策、项目、资金等转化为群众的“钱袋子”
时近中午,达康产业园蔬菜交易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菜农们忙着送货、过秤、装车、结账……
“今年的柿子价格真好,一个大棚稳赚三四万块钱!”看着眼前的场景,乌兰沟村党支部书记赵秀宏脸上洋溢着喜悦。
“以前我们这里资源禀赋差,大家饭都吃不饱。产业发展向何处去,不是没想过办法。可村党支部人手有限,我们点子也不够。”就在赵秀宏一筹莫展之际,林西县提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十二吐乡随即组建起达康产业园区党建联合体,整合资源,推动政策、项目、资金、服务下沉,乌兰沟村走上了发展设施农业的快车道。
建设大棚需要土地集中连片,可一些群众不了解情况,土地集中工作一度进展缓慢。乌兰沟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党员,从田间地头到院子炕头,一户挨一户做工作,最终解决了土地流转问题。
达康产业园区每建一个跨度10米、长度100米的标准棚,政府补助4.7万元。行政村负责在大棚建设中流转土地、统计购棚农户信息。建棚企业需垫付地租和建设成本,建成后由企业发售,并为购棚户做贷款担保。十二吐乡乡长王建莹算了一笔账:一座造价10万元的百米大棚,有了县里的补助,农户只需花5.3万元就能买到手。
大棚建好了,收益如何?从没搞过设施农业的村民心里没底。他们怕西红柿越不了冬,不敢冒风险,开始打退堂鼓。
关键时刻,村党支部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2016年,赵秀宏和村主任房文峰带领5名党员认领了27个大棚,带头给村民们做示范。试种当年,每个大棚年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收入翻了几十倍,村民积极性也高涨起来。目前,乌兰沟村大棚发展到138个,设施农业成了村民致富的“钱袋子”。
资源整合
打破村庄界限、连片建设扶贫产业园,联合发展帮助降本增收
西山根村有水,十二吐村有地,如何打破村与村之间界限,将资源整合,连片建设扶贫产业园?
园区成立党建联合体后,这个难题迎刃而解。
从2016年开始,林西县把十二吐乡作为党建引领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横向联合7个村,纵向联合40个党组织,规划建设总面积为2万亩的达康扶贫产业园。园区探索“基地联动联建、生产联种联营、服务联结联办、市场联创联销”的“一园四联”发展模式。
基地建设党组织召开联席会,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起商议。最后决定,把西山根村的水抽到山顶的蓄水池,园区共用;用十二吐村的土地建园区蔬菜收购市场,各村共享。西山根村党总支书记刘占林说:“现在7个村抱团取暖、联建园区,成了一家人!”
在林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十二吐乡党委书记谢艳丽看来,从土地流转、建棚、种棚,到把西红柿统购统销到全国各地,党建引领了建设、生产、服务、销售全过程,“为老百姓降本增收提供了信得过、靠得住的平台。”
十二吐乡党建引领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一园四联”发展模式,快速推动了园区“菜、果、牛”产业的发展。目前,全乡已发展日光温室1600个,种植蒙古野果等经济林7700亩,肉牛年出栏量突破1万头。辐射带动全乡7个行政村451户980人在达康产业园区从事生产经营,人均增收1万元左右。
服务下沉
园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全程跟进,上门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在达康产业园区蔬菜交易市场,西山根村农民王金虎正载着满满一车西红柿与客商竞价。“今年,在我大棚常年打工的有6人,一年工资就得20多万元。”王金虎算起了经济账。
达康产业园区蔬菜交易市场建设之初,便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现在水、电、路、餐厅一应俱全,产业园已和几家大型连锁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培育了山东、河北等9个省份的蔬菜客商群体和销售团队,实现了大棚蔬菜的分级分等、差别定价销售。“这边服务好,西红柿质量高,这次来我是能装多少要多少。”一位山东客商说。
在党建联合体引领下,园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全程跟进。基层产业主体提供需求清单,党建联合体提供服务事项清单和共享资源清单。原来产业主体上门拜访,现在进入党建联合体的成员单位党组织上门服务。赤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西县委书记田向存说,“林西县党建联合体整合各方面资源下沉基层,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
为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安全,党建联合体从抓农资质量入手,筛选了一批农资服务商,使秧苗和有机化肥、农药等技术农资服务更加完备,推动形成一条生态循环链。
乌兰沟村大棚种植户黄明算了一笔账:以一个棚一茬番茄的用肥量和用药量为例,散户购买需要2200元,而合作社集中购买仅需要1600元。一个棚一年需要两茬苗、药、肥,棚膜需要一年一换,棉被需要三年一换,这些农资综合算下来,一个棚一年集中购买比散户购买能节约成本3000元左右。按此标准计算,整个园区一年就能节本增效480多万元。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3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