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从新街口到中南海,每天三次,每次两个多小时。一百多公斤邮件投递、上千份报纸套报、万余份信件盖戳,这是一天的工作量,12年来,风雨无阻,无一差错。长期的重复劳动,让他的右手厚于左手,右臂也比左臂粗上一圈。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他树立起了行业的标杆。他说:“这份工作,让自己的世界饱满了起来”——

“快手邮差”付永伟的光荣与梦想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5日 08:42
来源:光明日报

【大写的时代·大写的共产党员】

开栏的话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一位奋斗者的努力,终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熔铸成新的历史创造的一部分。在所有奋斗者中,共产党员,既是普通一员,又肩负着神圣使命。无数优秀共产党员,在平凡日子里甘于默默奉献,在紧要关头勇于挺身担当。他们用信仰信念的力量,诠释着共产党员应有的模样。

今天起,本刊开设《大写的时代·大写的共产党员》栏目,与读者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

叮叮当当响的二八自行车从街头巷口骑过,宽大的“邮局绿”在胡同院落穿梭。这样的情景,是80后再熟悉不过的童年记忆,也是1985年出生的付永伟现今工作的日常。

付永伟是北京邮政公司投递局的一名投递员,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从新街口投递部到中南海投递部,在熟悉的“邮递员”身影背后,是不为大家所熟悉的“工序”:从积水潭桥、德胜门城楼到西四北八条,从西二环官园桥到后海,每天送递一百多公斤的邮件,给过万份信件加盖落地戳,为上千份报纸套报……每天投递三次,每次两个多小时。

同样的路线、同样的流程,付永伟一干就是12年。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里,承载着付永伟的“光荣与梦想”:这12年间,他一共投交邮件报刊近一百万份,无一差错;他创造的“拇指拆套报法”“五指推信盖戳法”成为行业标杆,以他名字命名的“付永伟投递业务操作法”为投递员工技能水平提供了指导。

1、踏踏实实地认真干

付永伟的一天是从数报、套报开始的。每天6:30,他就到单位,将从印厂“新鲜出炉”的报纸套成完整的一份,数好份数;给每一份印刷品盖上落地戳,每一天经过他手的邮件就上千份;7:30他就骑自行车载着几十斤重的印刷品出发了,最早一趟得赶在八点半之前,将当天的报纸和信件送到用户手中。这样的流程,一天得重复早中晚三趟。

当人们喝着早茶,翻看着报纸上的新闻时,或许不曾想过,这些睁开眼就已经呈送到手边的早报,已经在付永伟们手中经历了两个多小时的“旅程”。

2007年,在一家公司做保安队长的付永伟,从每日送件来的邮递员口中得知了北京邮政公司招聘的消息。标准的工装、崭新的自行车、自由的时间安排、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报纸和信件,为相处两地的人们送去思念和牵挂,这些都让20岁出头的付永伟充满了兴奋与期待。

付永伟顺利应聘成了北京邮政公司新街口投递部的邮递员,对工作过分美好的设想还是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意外:送信、送报,他对周边环境不熟悉;过戳、套报,他手忙脚乱跟不上。老师傅们两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一趟送递,付永伟要三个小时,时间一长,早中晚三趟就连接在一起,更别提原先想象中的“骑着车轻松看风景”了。

“当工人就应该干什么就要踏踏实实地务什么、钻什么。”付永伟暗下决心,一方面注意观察老师傅的技术动作,揣摩技术要领,一方面虚心向周围的同事请教,逐渐熟练并掌握了投递各个操作环节的技巧。

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水平,付永伟每天早早来到单位,坚持把给近万件的平常印刷品加盖落地日戳、把一千多份的报纸过数分段当作每日额外的必修课。

为了练好“过戳”,他的手心磨肿起了泡,通过长时间的练习,他的右手明显厚于左手,两只手变得一薄一厚;为了看清自己技术中的薄弱环节,他将自己的全套动作拍摄下来,再与教练一起对动作逐个分析、改进;为了提高速度,他在自己的胳膊和双腿上绑上沙袋负重练习,夏日酷暑,汗水如雨,每天高强度的训练结束后,累得付永伟直不起腰来,长时间下来,他的右臂明显比左臂粗了一圈。

不仅苦练,还得巧练。在无数次的练习之后,付永伟总结出了“拆套报”和“过戳”的技巧,减少了拆套报中间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创造了“拇指拆套报法”,用这种方法不仅省时,套出来的报纸还比普通的方法更整齐;用付式“五指推信盖戳法”,可以杜绝两份信件叠加在一起的现象,可以保证信件不漏戳。

除了技能娴熟,还得熟悉路线。为了摸清赵登禹路附近大帽、中帽、北帽、前帽、后帽胡同的脉络,每天完成投递工作后,付永伟就在这些胡同里来来回回地转,画图,记门牌号。

付永伟的用心,被老街坊们看在眼里。他们把胡同认路的“秘笈”分享给了他。“这几个带‘帽’字的胡同形成井字格局,如果不熟悉,两个小时也走不出来。”在付永伟的反复“测量”后,现在只用20分钟,他就能把信、报刊送到所有带“帽”字的胡同。

2、为了抵达“最后一公里”

“投递员是邮政大网传递的末端环节,是与老百姓面对面接触的,必须要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对于付永伟来说,那些“基本功”的训练,就是为了抵达这“最后一公里”。

12年来,付永伟累计投交邮件一百万件,无一件差错。在付永伟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用户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和他们的用邮需求。这样如遇到用户地址变更,也可以顺利联系到他们,“死信”变成了“活信”。这是付永伟与用户联系的“宝典”,他也因此被投递部的同事们称为“活地图”“资料库”。

几年下来,付永伟不仅出色完成了道段上的投递工作,还满足了客户的许多额外要求。西章胡同已经拆迁许久,但那里的一些原住户至今仍和付永伟保持着电话联系。其中有一位潘先生,因为搬迁,按照退休时在山西原工作单位登记的地址就无法收到退休金,就找到付永伟,希望他能在看到自己的汇款单时通知他。此后,潘先生的退休金、保险费从太原邮寄到西章胡同,付永伟都会在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他。这种贴心的服务让潘先生非常高兴。

家住大乘巷胡同教师楼的崔先生是一位退休校长。他不但把报刊作为每日必需的精神食粮,而且特别爱干净,不允许投递员在报头上用铅笔批注门牌号。这就要求投递员盲记投递包内至少几十份报纸的详细地址和接收用户。为了做到这一点,付永伟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了报单,自创了“两条线投递方法”,即在出班前把报纸和杂志作为一条线,把挂号信、平信、印刷品等作为另一条线;而且每一份报纸杂志的地址都印在脑子里,不在纸上标注。这个做法使经他手送达的报纸、杂志都十分整洁、美观,得到了很多用户的称赞。

“中国人在信件上寄托了很多情感,我刚入职的时候就想,能为身处两地的人们送去期盼,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邮政行业倡导一个理念——“用户是亲人”,付永伟认为,这就要通过投递员们用心投递每一封信、每一份报来体现。

投递员是一个窗口,在这里付永伟可以看到万家灯火、感受世态人情。

付永伟记得,在2010年的中秋节,他作为替班员替9段投递,他在菠萝仓胡同里的一户居民门口“喊报”,里面的大爷应了一声,并没有出来,付永伟走进屋看到老人独自一人坐在轮椅上。老人的话,至今让付永伟难忘:“他说,我订报,只是为了能有人能来敲敲我的门,跟我说几句话。”

“这多像自己老家的父亲。”付永伟便给这位姓苏的大爷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告诉他有事随时可以找他。从那以后,大爷会时不时打个电话给付永伟,有时让他帮带点小菜,有时只是问候。苏大爷常和左邻右舍的街坊们说,小付是个热心肠,他已经认了小付做干儿子。

“和大家关系好了,我的工作也更开心了。”付永伟觉得,这份工作,仿佛让自己的世界饱满了起来。

3、学习,不断地学习

许国富、李秋军、韩伟、陈兰颖、尼玛拉姆等,这些优秀的前辈邮递员,是付永伟的榜样。他们中,有的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送达信件,有的做用户的贴心人为百姓分忧,有的用脚步丈量把外面的世界带到大山深处。

付永伟知道,自己要多学习这些前辈的精神,多学习新技术,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时代飞速发展,也促进了邮政行业不断升级,无论在投递方式还是服务质量的提升上,让付永伟觉得只要稍不留神,都可能被行业淘汰。比如在2007年,他刚入行时,每天还会送大量的私人信件,但现在私信变得极少,大多是报纸杂志和商业信函;比如以前送件用的是人力自行车,现在用电动车;比如以前信件都放在各家各户的邮箱里,现在大部分小区安装了智能包裹柜;再比如,快递行业快速发展也对传统邮递员的事业带来了新的冲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每一个变化背后都是对投递员业务能力的新挑战。

为了提升投递部整体业务技能水平,作为业务骨干,付永伟主动担负起了小教员工作,定期组织职工开展“每日一练,每周一考,每月一比”的岗位练功、技能比武活动。经过努力,他当时所在的新街口投递部40多名职工职鉴持证率已经达到了100%。

说到支撑自己努力奋斗的动力,付永伟腼腆地笑笑说:“党员就要勤勤恳恳为民、兢兢业业干事,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他在河南老家的孩子正在一天天成长,妻子也在北京有了稳定的工作。

在付永伟心里,未来正在闪闪发光,似乎比他刚离开老家来北京时候畅想得还要绚烂。

(记者 俞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