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半,红旗社区门前的路上人声鼎沸。这个深受人们欢迎的早市,每天人流量都有几千人。
居民罗丹买了两袋青菜,几步拐进了红旗社区服务站。在一台机器上,刷身份证,手一按,纸张打印,找社区工作人员盖章,不到两分钟,办好了一张居住证明。
“太方便了,买菜的空就把事办了。谢谢你们!”43岁的罗丹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拿着开好的证明,她对社区干部说。
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多年来,红旗社区以党建工作为“绣花针”,穿引起基层治理的“万根线”,居民更有获得感,党组织向心力与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红旗社区的探索实践,吸引了全国不少地方前来学习。红旗社区成为铜川市社区干部培训基地,累计培训当地社区干部4000多人次。
拆柜台、建平台——
从“群众跑腿”向“信息跑路”转变
走进红旗社区服务站,进门可以看到四台机器:自助缴费机可以让群众自行缴纳社保、水电费等。两台智慧自助机可以打印各种证明、表格,查阅、打印办理各类事项所需的材料。一台智慧体检机可以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
“目前,我们有80多个事项可通过网上办理。居民只需一张身份证就可在自助终端机办理所需事项。”红旗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秋莲说。
红旗社区地处中心闹市区,面积0.4平方公里,却聚集着5500余户、1.6万余人,是铜川市居住人口最密集的社区。自2002年社区成立以来,社区干部由过去的3人增加到现在16人,可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力量依旧显得捉襟见肘。
“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生活好,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长期从事社区工作的李秋莲感受深刻。“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新经济新业态催生了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新的组织形式,互联网浸润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对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层党建强,基层治理方能强,群众才能自觉地热爱党、跟党走。基于此,红旗社区提出,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通过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更好地引领社会治理,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问题成为红旗社区党建工作的起点。
婆婆妈妈一张嘴,忙忙碌碌两条腿。长期以来,社区工作“人管人、累死人”,社区干部疲于奔命,百姓却有不少怨言。“以前,办个手续,社区干部给居民说了需要哪些材料,有的居民年龄大,记不住,往往得跑好几趟。在楼道张贴的办事通知,上班族早出晚归不留意看,等看到就晚了。”李秋莲说。
针对这一问题,2014年,红旗社区党总支提出,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为居民服务。社区拆除了“一厅式服务”的接待平台,委托相关机构研发了居民信息数据库、外网服务系统、内网服务系统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党员网上学院、党务在线办理、居家养老服务、救助帮扶……社区设立的智慧自助机、社区“一站到底”网站、智慧党建手机APP等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居民所需要的服务,都能在任一平台上获取,党建服务变得真正“聪明”起来。
“每个家庭每位居民的信息都在系统里。”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王梦辰介绍说,采集信息时,社区开展了拉网式入户摸排。社区干部用了3台电脑,轮流录入了3个月,才把所有居民信息采集完成,并动态更新。这让各种事项办理实现了审核前移。
“信息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以前,开展老龄补贴认领工作,居民得到社区现场来。现在,无论在哪里居住,只要扫下社区的二维码,将身份证和照片传过来就可以办理了。党的好政策不落下一个人。”居民章进蕊说。
数据“跑腿”,不仅方便了居民,也让社区工作人员腾出精力,从办公室里走出来沉到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社区划分成29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员,每天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入格巡查。大到防火防盗、小到垃圾乱丢,都能第一时间解决在家门口。
感谢的话,罗丹很早就想说了。“去年,我家办个证明,我一趟没跑。从社区网上填了资料,办好后网格员送到了我家里。”罗丹感激地说。这对于向来“人少事多”的社区治理来说是个巨大的进步。
破封闭、谋融合——
从“单打独斗”向“互联互动”转变
世纪家乐超市,坐落在王益区繁华路段,是该区最大的超市。每天到这里上班,居民唐喜玲都到的很早。
回忆起前几年的日子,唐喜玲仍然忍不住泪崩:“那会儿,老公患病不能工作,公公婆婆年事已高,儿子考上大学需用钱,自己也没有工作,日子很煎熬。”
她的困难最终迎刃而解——网格员王永红走访后,将情况上传到内网服务系统。信息进入社区党总支一班人的视野,李秋莲给世纪家乐超市党支部书记、经理刘瑞志电话推荐,唐喜玲顺利到超市上班,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
驻区单位甘愿做社区的“后援团”。几年来,由社区推荐去世纪家乐超市工作的困难居民达40多人。“超市搞促销活动,经常利用咱社区平台发发海报,也让很少出门的老年人知道啥东西优惠,我们也节约了宣传成本。这种合作是多赢的。”刘瑞志坦言。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单靠社区“单打独斗”无法解决,必须依赖驻区单位的协同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才能下活基层治理“一盘棋”。
说易行难。城市基层党建涉及主体多、关系互不隶属。不少社区工作者都有过到辖区单位“化缘”的经历,“门难进,脸难看,一看社区来人急忙闪”,碰壁成为家常便饭。
如何把这辖区单位的党组织融合起来,突破基层党建的“瓶颈”?多年来,红旗社区通过开展共驻共建,给老问题找到了特效药方。
契机源于2008年发生的一件小事。辖区的煤炭机械厂辞退了违反劳动纪律的工人,个别工人不停去厂里闹。因为是红旗社区的居民,煤机厂向社区求助。李秋莲去厂里进行现场调解,了解到居民存在生活困难问题,主动为他们申请了低保,一场风波消弭于无形。
有了这次的缘分,一场“联姻”奏响序曲。自那以后,红旗社区先后与包联社区的市区部门、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32个单位建立了共驻共建关系。
近年来,按照上级要求,社区进一步提升共驻共建,使机制成为一种力量。“辖区单位和党员评先评优,得社区盖章同意才行。无论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还是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有存在的问题,社区一说,辖区单位党组织都很支持,立马解决。”李秋莲说。
历经多年探索,红旗社区已形成了党建工作联创、社区服务联动、环境卫生联抓、文体活动联办、社会治安联防为内容的“五联共建”。通过定期开展辖区单位“联系日”和走回访制度,构建起互联互动的党建格局。
“以前,社区和驻区单位虽然是邻居,却各干各的,出现了路面破损、环境卫生差的情况,社区和驻区单位都受影响。”刘瑞志说,现在,通过开展共驻共建,“同在屋檐下,同是一家人”的理念深入人心。社区治理从原来的“独唱”变成了“大合唱”。
“一加一大于二”。近年来,红旗社区在共建单位的支持下,建立便民服务网点12个,创办社区家政服务中心等5家就业实体,帮助1600多名失业人员找到了就业门路。辖区单位20多个文化团体定期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相关单位一批活动场所和设施面向社区群众开放,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提升,形成了社区建设人人参与、和谐社区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填空白、疏堵点——
从“有形覆盖”向“同心同向”转变
“群众有事做,我们就没有事了。他们没事做,我们就有事了。”这句话,是李秋莲从事社区工作多年来的深刻感悟。如果居民天天在家无所事事、闷闷不乐,就很容易出矛盾。
王益区老龄化程度达到18.8%,红旗社区也不例外,居住生活着大量的老年人,其中不乏空巢老人、病残老人。如何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社区工作不得不直面的难题。
退休在家的曹春元就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尽管我有书画特长,但自己在家写个字画个画,没人交流,感觉很闷,整个人精神都不太好!”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针对这一情况,社区组织成立了书法协会。协会每周都开展活动,曹春元找到了家的感觉。他充分发挥所长,每逢周末、寒暑假,带领协会成员免费为辖区孩子们培训书法,受到了群众欢迎。
近年来,按照业缘、趣缘、地缘,红旗社区先后登记书画、合唱团、棋牌、医疗救助协会等草根社会组织41个,人数达3000多人。
不仅如此,红旗社区党总支还同步成立了夕阳红党支部,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合唱团105人,其中党员12人;葫芦丝队34人,其中党员8人;调解协会21人,均为党员……在红旗社区办公楼,一面墙上的标志甚是引人注目:大齿轮是社区党总支的图标,各种小齿轮是社会组织的标志,每个社会组织均标注着人数信息。“我们的目标是,社区党组织这一核心大齿轮,驱动41个社会组织小齿轮同心高效运转。”李秋莲说。
党建发力,润物无声。几年前,一名群众组织成立了中老年艺术团。后来,这名组织者被高利诱惑,参与非法集资,并拉拢团里的老年人参与。艺术团里的党员得知情况后,及时向社区反映。最终,在社区的干预下,居民避免了损失。
人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党建工作重点就在哪里。除夕阳红支部,红旗社区党总支还下设社区支部、商圈支部,对辖区党建工作兜底管理。同时,做实党员“承诺制”服务、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使社区各项工作体现党的意志和要求。辖区党员群众紧紧凝聚在“红旗”下,仅社区志愿者协会登记的志愿者就达1678人,形成了“一有求,众呼应;心相近,一家亲”的良好局面。
“过去邻里之间都不认识,参加合唱团后,邻里关系拉近了,一说有啥事儿,大家都赶着过来帮忙。我们学红歌唱红歌,不仅愉悦了自己的心情,也传递正能量。看到贴小广告等行为,居民都积极去阻止他们。”居民赵越说。
74岁的空巢老人伊天海不会拆洗被子,几年来,社区志愿者定期轮流去看望他,帮洗刷打扫、买菜做饭。伊天海发自肺腑地说:“党的恩情看得见摸得着,党组织就像明灯一样在咱百姓心里亮着!”
砥砺前行,一路芬芳。多年来,红旗社区通过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社会治理越来越好,居民笑脸越来越多,红色激情倾注每位居民心间,催生出蓬勃向上的力量,连续15年实现零上访。(孙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