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浩完成阶段飞行,准备赶赴下一个演习任务。 杨军摄/光明图片
【时代先锋】
滑行、起飞。
在茫茫大西北,当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照亮戈壁滩,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已进入无人机驾驶方舱,开始一天的飞行训练。
李浩是人民空军首批无人机飞行员,由即将到龄停飞的歼击机飞行员转隶转岗而来。他驾驶的不是一般的无人机,而是集空中侦察、打击于一体的无人机。
未来,制胜无人机战场的钥匙,就在李浩等无人机飞行员手里。
一心开启一个新梦想
那年,空军为推进新质战斗力建设,从部队选调无人机飞行员的工作全面展开。
当时,李浩身为空军“王牌师”飞行员,已安全飞行3000多个小时,即将达到战斗机飞行员的最高飞行年限。摆在他面前的路很多:退休养老、转业安置、地方高薪聘请。
但李浩坚定地选择成为一名无人机飞行员,成为这项崭新事业的“第一茬人”,因为他一心开启一个延续飞行的新梦想。
变革的时代风起云涌,每一个明天都充满未知。2013年,空军组建某型无人机部队,李浩听令前往。2014年,空军为完善新型作战力量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军队战略转型,李浩所在部队转隶西北某部。当李浩踏上这座四周空旷、只长着一簇簇骆驼刺的机场,心中没有荒凉感,他的第一反应是,这里有着内地机场无法比拟的净空条件和人烟稀少适合实战训练的自然环境。
从驾驶战斗机到驾驶无人机,是一次思维方式的变革、知识结构的重塑。凭着30多年的战斗机飞行经验,李浩原以为驾驶无人机可以轻松上手,哪想到既有经验恰恰成了“拦路虎”。
打破固有的“一人一机”思维模式,建构“多人一机”系统思维,是李浩要过的第一关。无人机作战,需要飞行操控、任务载荷、链路监控等多席位数人协同配合才能实现。要想达到“人机合一”境界,必须掌握多个领域十几门专业知识及工作原理。为了克服年龄偏大、记忆力逐渐退化的劣势,李浩把各专业要点编成顺口溜反复记忆。
无人机与有人驾驶飞机飞行操控,最大区别是需要通过数据来感知飞行姿态,这是李浩要过的第二关。在有人驾驶飞机上,飞机的飞行姿态,飞行员可以通过全身所有的感观进行感知,能够凭借直觉瞬间作出判断。而对于无人机飞行员而言,对飞行姿态的感知,只能通过显示屏幕上不停变动的几百个数据来进行分析判断。这就要求飞行员把每个数字都翻译成空中场景,把地面方舱变成空中座舱,李浩形象地称之为“情景意识”。为获得这种“情景意识”,每次飞行,坐在方舱内的李浩都注意看数据对比飞行姿态,联想飞有人机时的空中动作,最终练就看屏幕数据就反射出无人机空中姿态的本领。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不断前行中,李浩成为我军精准控制某型无人机“第一人”。
一心想着那张“入场券”
从单位领导到普通战士,从工厂专家到兄弟单位战友,都尊称李浩为“李老师”。
“每次听到别人这样喊我,心里就会一热。”李浩说,这暖流是激情,更是责任。
年轻的无人机飞行员陈永超是李浩的第一个“徒弟”,近年来,他发现“李老师”走路、说话越来越快,急着提前学完下一个新机型的专业知识。李浩坦言:“我心里着急啊,我还想着赶在退休前再飞一种新机型呢。”
“我们起步已经有些晚了,再耽误就会输掉无人机战场的入场券。”李浩的案头堆满无人机作战的各类资料,电脑里满是无人机作战训练视频及相关数据。为提高无人机作战能力,李浩带领团队广泛开展无人机作战技术研究,完成60余项研究课题,创新近距空中支援目标指示定位和打击效果核查等4种作战样式和战法,大大提升了我军无人机实战化作战水平——
那一年,空军组织“红剑”演习,李浩作为首席飞行员操纵攻击-1型无人机,圆满完成任务,这是攻击-1型无人机装备部队后首次参加军事演习,标志着我军察打一体无人机融入作战体系。
2014年,李浩主动请缨,操控攻击-1型无人机参加某次大型综合性演习。他加紧准备、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演习中,李浩和战友密切协同,操控无人机第一时间搜索发现、跟踪监视目标并首发命中。
在“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中,李浩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操控无人机对“蓝军指挥车”进行搜索确认并即时摧毁。这是攻击-1型无人机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
在一次空军组织的某型无人机高原试飞中,52岁的李浩全程参与,记录下大量宝贵数据,为无人机在高原条件下使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心扑在无人机事业上
在妻子张素娟的眼里,李浩有军人坚定刚毅的一面,也有内心柔软儿女情长的一面,但这些年他在无人机事业上倾注了更多的爱。
2012年,李浩母亲病危,而他正在外地执行任务,电话里那句“等儿子任务结束就回去看您”,竟成了他与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
离家几千公里,李浩陪伴父母的日子少之又少,他经常感慨:感觉父母突然之间就老了,自己却不能多陪伴他们。照顾老人、抚养女儿的重担全部落在妻子张素娟一个人身上。
有了家人的支持,李浩一心扑在无人机事业上。一次无人机落地后,机务人员检查发现尾翼控制出现异常。为了尽早找到原因,早点排除故障,在已执行飞行任务近3个小时的情况下,李浩顾不上休息吃饭,带着大家一起看回放、寻找故障原因,但又一个3小时过去了,却没发现任何异常。
“一定是我们漏掉了,再看一遍。”李浩眼睛一眨不眨,紧盯电脑数据变化。“就是这里,找到了!快暂停,回放。”李浩的声音让大家一阵欣喜,赶忙做好记录。随后,李浩和战友打开链路数据柜,打着手电一个一个机箱巡查,终于在终端接口发现了故障所在。但转眼间,蹲在地上找接口的李浩一起身便晕了过去。此时,大家才想起“李老师”已经一整天水米未进。
年轻的“徒弟们”,有些受不了“李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述,反反复复的研讨,虽然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是想把自己全部所学和经验倾囊相授。而面对“徒弟”不耐烦时,李浩总是面带微笑地说:“我飞不了几年了,就是想让你们早点儿把翅膀练硬。”
■短评
为“第一茬人”点赞
一项崭新事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第一茬人”的担当与奉献。在空军无人机这一新型作战力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就是这样的“第一茬人”,他的先进事迹无疑是对担当与奉献精神的完美诠释。
作为一名老兵、一名战斗机飞行员,李浩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为部队做点事。正因如此,那年即将到龄停飞的他,考虑的不是如何过安逸的生活,而是主动投入到空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中去。这些年,顺应部队转隶和建设的需要,李浩一路向西,从东北到西北,离家人越来越远,工作生活条件越来越艰苦,但他从无怨言,常说“为部队做点事值得”。李浩之“值得”,是他置身改革强军的光荣感、成就感。
在改革强军、改革强国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李浩这样的“第一茬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正是千千万万个李浩这样的“第一茬人”,汇聚成实现强军梦强国梦的磅礴力量。让我们为李浩这样的“第一茬人”点赞。(本报记者 陈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