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记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叶惠方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6日 10:15
来源:光明日报

  叶惠方近照 解放军总医院供图

  【时代先锋】

  “任何时候都不要对我进行无谓的抢救,浪费人力物力……我的遗体请送给病理科作尸检,骨骼可做成标本为教学所用。”这是今年10月,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创始人叶惠方得知自己患癌症晚期之后对家人与单位的嘱托。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叶惠方一生以医载道、救助苍生,是医学大家,也是道德楷模。

  “我要留下来”

  叶惠方曾说:“一个人不能选择历史,但可以选择自己的追求。”她一生追求的,是光明与奉献。

  1934年,叶惠方考上燕京大学,后在协和医学院就读。新中国成立前夕,她的一个叔叔找到失散多年的她,要带她去台湾。但叶惠方毅然做出选择:“我要留下来。”

  1948年至1953年,叶惠方有幸在林巧稚教授手下做住院总医师,后又出任主治医师。

  “惠方,你现在是住院总了,这个‘总’意味着什么,就是要求你每天24小时总是坚守在医院,你的心要总是想着患者,你的手要总是为患者排忧解难。”一次值夜班时,林巧稚对学生叶惠方说。

  “老师,我听您的。”叶惠方庄重承诺。

  1954年,叶惠方从协和医院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的前身——军委直属机关医院帮助工作。3年之后,她留在了解放军总医院,成为这个医院妇产科的创始人,一干就是一辈子。

  开创“无痛分娩法”

  一个怀孕4个月的患者,转氨酶高达80单位。如果继续妊娠,需服保肝药,孩子会受影响。好几家医院都建议她中止妊娠,否则将严重危害大人的肝脏。她左右为难,心如刀绞,几乎绝望之时,经人指点,她找到叶惠方。

  叶惠方分析所有检查结果后,对那位怀孕的患者说:“我认为你的转氨酶高不是肝炎造成的”,建议她保住孩子。不出叶惠方所料,这位妇女后来转氨酶一直停留在一个稳定的基数上。几个月后她生下了一个胖儿子。

  在国内,叶惠方开创“无痛分娩法”,推行产房“无声运动”。在她的带领下,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在北京创下剖宫产率最低的纪录。

  叶惠方对个人的名利看得很淡,但对科室的发展看得很重。叶惠方40岁时就被赞誉为妇产科的“一把刀”,但她从赞扬声中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自己把持“一把刀”的称誉,就不利于事业的发展。为了把“一把刀”变成“多把刀”,她在44岁盛年时,便把手术刀交给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自己则转而从事妇女保健工作的研究。

  “要多做一些善事”

  1992年,我国开始实行专家门诊制度后,作为全国知名专家,叶惠方坚持出普通门诊。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是想为老百姓省点钱。

  1999年春天,已是八旬高龄的叶惠方,接诊了一位从苏北赶来的患有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小患者。患者家贫无钱治疗,叶惠方就把患者和家人接到自己家里住。孩子做完第一期手术后,在她家里一住就是两个多月。一年之后,孩子做第二期手术,全家三口再次住进叶惠方家,直到完全康复。

  1987年,叶惠方退休时,将自己积累的上万册书籍、资料和积蓄的1.5万元人民币以及亲友寄来的2000美元捐给科室作为发展基金,资助骨干出国留学。85岁的她依然分文不取义务出门诊,90多岁还在义务教英语……

  叶惠方常说:“人来到世上不容易,要多做一些善事。”她一辈子都在做好事,把能给的都给了别人,自己家里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客厅的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还是当年的嫁妆,椅子的坐板塌了仍一直凑合着用。

  记者手记

  堪称楷模的世纪人生

  古语有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这次采访,记者有幸见到解放军总医院四位期颐之年的老军医。与他们面对面交谈,很难想象这几位老人已走过一个世纪的岁月沧桑,即使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容颜,但其矍铄精神仍一眼可见,那一股不倒的精气神能从他们清亮的眼神里透出来,睿智而平和。

  望着老专家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在记者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们的生活极其俭朴,家中所有的摆设都透着岁月的痕迹。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几位老专家都是各自领域令人叹服的“山峰”,但他们是那样的淡泊与从容,在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他们保持着漫长的清醒和坚持。这不仅体现在他们自己身上,而且也感染着他们的后辈。他们的精神已成为集体的宝贵财富。

  (记者 温庆生 见习记者 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