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回忆录、不接受个人专访,不帮秘书谋位子、不给司机开口子、不为家人批条子;去世后遗体捐献,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式……
“活不争利,死不占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今年2月20日因病在武汉去世,其以身载道的党性修为成为人们深切怀念的对象,其清风正气的光辉形象,更是如同一面明镜照进人心。
“一寸不让”育家风,一辈子不向组织提要求
直到在电视上看到沈因洛去世的消息,家住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镇赵家河村的闵新洲才知道,曾经给他捐过2500元钱的沈因洛,生前竟然如此“抠门”:一件皮夹克穿了近40年,早已面皮斑驳、里衬破烂,还不舍得扔掉;一双黑布鞋,脚趾头开“天窗”好几年,一直没有更换;一件有破洞的蓝色丝棉袄,穿到了临终那天……
“他老是说,在延安时期,老区人民用麦麸、黑豆养育了我们,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不能忘了人民啊!”沈因洛的遗孀曹俊敏介绍,捐给闵新洲的,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中央发给沈因洛的慰问金,“5000元慰问金,当场托省里捐给了两位烈士家属”。
整理沈因洛的遗物时,大女儿沈百舸才发现,原来父亲资助了那么多人。11月25日,在沈因洛的书房里,沈百舸拿出了一沓票据,106张,14万多元。
对扶危济贫,沈因洛出手大方;对家里人,他却显得格外严苛,坚持公私分明“一寸不让”。
他在武汉钢铁公司担任领导职务时,武钢有大量招工提干的机会,但他的夫人、女儿并没有得到什么照顾。“他们家从没倒卖过一吨矿石、一根钢材!”老武钢人如是说。
1982年,沈因洛从武钢调任湖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省委第一书记)兼组织部长。在武钢中小学教育处工作的曹俊敏本可随调省直单位,但沈因洛拒绝了。“不调就算了,他还动员我提前退休。”曹俊敏一度不太接受丈夫的理由:“你调过去占位置,留在那儿吧,人家要照顾你怎么办……”
给沈因洛开车15年的司机吉胜说,沈因洛从不许家人坐他的公车,即便是沈老住院,女儿女婿来医院陪护送饭,也是换乘两趟公交车、耗时1个多小时才赶到。
但曹俊敏称,也有例外的时候:“近两年我年纪大了,腿脚不便,不能像以前那样倒公交车去原单位开党支部会了,他破例准许我坐他的车。”
“父亲说,你们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要指望在我这里沾任何光!”沈百舸说,家人已经习惯了父亲的“一寸不让”,“这是共产党员的本分,是父亲和我们应该做到的。”
“苛刻”之外,是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我会弹钢琴,他没啥爱好,就爱唱歌,我们有时候就在家里弹琴唱歌。”说起丈夫来,89岁的曹俊敏很知足。“沈老对家人感情很深,一会儿看不见曹老,就会问,‘你曹阿姨呢?’”沈因洛的最后一任秘书陈明说。
沈因洛去世后,湖北省委到家里慰问,问对组织有什么要求,曹俊敏回答:“老沈一辈子没有向组织提要求,我们也没有。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有。”
“约法三章”见党性,字典里没有“通融”二字
“刚被安排给沈老做秘书时,我还想着在这么大的领导跟前工作,对自己进步肯定有好处。”陈明说,后来他发现,确实有好处,只不过这个好处不是当初想的那样。
陈明说,第一天去沈家,沈因洛就给他“约法三章”:善于学习、严格守时、严格自律。最重要的是,绝不能搞邪门歪道,绝不能替他人说情,绝不能收受红包和特产。
陈明清楚记得,2012年盛夏,一位老熟人送来4把藤椅,沈因洛十分喜欢,当即吩咐付款。一方要付款,一方不肯收,陈明赶紧打圆场。沈因洛对陈明大发雷霆:“你想干什么?我这辈子从来不拿别人东西,难道你不知道吗?”
这个“约法三章”,沈因洛的每任秘书都曾领教,也都严格遵守。
做了14年沈因洛秘书的杜兴福称,虽然他了解沈因洛的脾气,但为给女儿找工作,他还是决定试一试,“万一老爷子答应了呢”。但就在他将女儿的求职简历交给沈因洛的第二天,沈因洛就让司机把简历送到了人才交流市场。
杜兴福最终明白了,在沈因洛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如今已退休的杜兴福说起老领导,言语间满是敬佩。
杜兴福称,每次跟随沈因洛出去调研,都是“空车去空车回”,从不收对方的礼物,哪怕是土特产,“他的字典里没有‘通融’二字”。
政声人去后,“心底无私”有传承
沈因洛在武钢工作了21年,老武钢人都知道这是位严于律己的经理。
89岁的王国连当年是武钢办公室的文员,他说,沈因洛到武钢不久,就把自己的办公室由后方迁到了厂前,以便随时看到炉火。办公室是由单身宿舍改造的,只有十多平方米,一张木桌、一把椅子、一部电话。随着职务的升迁,工作人员多次想给他换办公室、换家具电器,他都一一拒绝了。
“连个吊扇都不让装。他总说办公室比锅炉前凉快多了。”王国连至今记得,沈因洛常讲,“领导一大方,风气就变坏!”“钱要用在公司发展上,用在解决职工困难上,不能用在享受上。”
沈因洛在武钢的“老伙计”们记得他的“抠门”,也记得他对职工们的关心照顾。时至今日,已经退休的武钢老工人们还记得,沈因洛将职工上下班乘坐的闷罐车改成客运车、掏钱为工人买钟表、扩建自来水厂等往事。说起沈因洛,他们总喜欢用过去的称呼“沈经理”。
沈因洛在湖北省委、省政协的老同事们记得他处处为公家省钱,甘愿委屈自己。刚调入省委组织部时,因为沈因洛家还住在武钢,组织上专门在宾馆为其订了房间,没想到他住了几晚,就搬回办公室住了,因为“住宾馆太贵、太浪费”。
1982年,沈因洛曾写信鼓励一名高考落榜生郭睿重新振作,如今他的这个“忘年交”已是湖北省政法委副巡视员。说起沈因洛,郭睿满含深情:“他的言传身教,是我做人做事的标杆。”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沈因洛的作风如同一面旗帜,感召着身边人,也激励着后来者。
沈因洛去世后两个多月,85岁的离休干部孙玉文走进武汉红十字会,郑重地填写了《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沈因洛太伟大了!我也要像他一样,以无用之躯尽最后有用之力,让生命散发出最后一道光芒!”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0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