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杰(左)和外方人员交流工作。 |
他原是西南石油大学的副教授,日子过得轻松舒坦,却毅然选择到疾病蔓延、多年战乱、物资匮乏的苏丹,成为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事业中的一员,一干就是18年。
王杰,现任中国石油尼罗河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任苏丹6区项目副总经理。是什么力量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又是什么,让他在借聘合同一次又一次到期时,选择留在苏丹?
紧急情况下,他冲在最前面
初到苏丹,热带草原恶劣的生存环境着实给王杰来了个下马威:白天气温达50摄氏度,地表温度甚至高达70摄氏度,湿热的气候让他感觉如同到了蒸笼;挂在油井设施围栏上的眼镜蛇能把人吓退好几步;蚊蝇肆虐、疾病横行、物资困乏。“没什么吃的,更别提新鲜蔬菜。苍蝇掉到汤里,我们捞出来,继续吃。”王杰说。
生存环境的恶劣对他来说还算是“小菜”,那里更有对生命的直接威胁。18年来,王杰所经历的当地部落冲突、武装盗抢、绑架勒索,甚至战争和杀害人质等事件难以计数。由于长期工作、生活在高危险的环境里,他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听到枪炮声,就本能地“扑通”原地卧倒。
“没想过回国吗?毕竟只是借聘2年,合同一结束,你完全可以回到学校工作。”记者好奇。
“确实也犹豫过。”王杰坦承,学校里等着他的,是去英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可当时新油田进入开发建设的关键期,人手本来就紧缺,更缺少像我这样既懂技术又懂英语的人,关键时刻我怎能离开?况且,在之前油田开发建设中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对新油田的建设能起到作用。”对石油事业的热爱,更坚定了他留下的信心,“我是学石油工程的,干工程,就得到一线!”
不仅王杰没有走,18年来,尽管面临生命危险,但与他共事的中国员工一个也没有主动提出过辞职。“这与团队的领导者王杰有很大的关系。”3/7区安全环保部经理王磊说。
“除了王杰本身的人格魅力外,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让大家有安全感。”王磊介绍,对可能出现的各方面威胁,王杰都制定了详细的油田应急方案,比如出现战乱时,该从哪个方向撤离、运用何种交通工具、每辆车由谁负责、如何保障食品供应等,操作性很强,方案基本每两周更新一次。也正是细致入微的应急预案及平日里的防恐演练,给同事吃下了定心丸。
多年来,王杰组织应对了上千起安全、防恐事件,并实现了高危环境下零事故、零伤害。特别是2013年12月15日,在南苏丹首都朱巴爆发的激烈武装冲突中,王杰依靠空中通道,成功将773名中方员工以及近2000名当地员工紧急安全撤离。
但在那次激烈的武装冲突中,王杰没有一起撤离,而是选择了坚守岗位。
“你不走?”刚坐上飞机的同事陈明卓对着远处的王杰大声喊。“我不能走,要走了,这里500多口油井,上千公里的输油管线,十几亿美元的资产,就可能没了。”听了这话,陈明卓的泪一下子从眼眶涌了出来。
“危险时刻,金钱是起不了作用的。紧急情况下,王杰能冲在最前面,靠的是一种信念,靠的是一份党性。”陈明卓说。
“生命危险不可怕,我害怕油田出事”
环境恶劣,局势动荡,王杰都不怕。“可是,我害怕油田出事。”王杰最担心的是苏丹油田项目的生产安全,特别是3/7区油田的安全。
“3/7区油田是中国在苏丹的千万吨大油田项目,但这里原油倾点高,温度只要低于38度,原油就会凝固。一个小的问题,就可能造成长达1300多公里的输油管道凝管,价值十几亿美元的油田就面临报废的危险。”王杰说。
2013年,王杰和他的团队承担起3/7区油田复产的任务,任务的艰巨令人难以想象。
停产期间,当地的武装冲突及偷盗导致油田疮痍满目。油田现场无通讯、无电力、无营地、无道路、无补给。设备更是被盗抢,“围栏上的钢管被偷走用来接房子,变压器里的变压油甚至被盗走用来烙饼。”王杰回忆。
油田复产任务被时任勘探开发生产大部总经理陈焕龙形容为“走钢丝”:“风险非常高,主管道只要有一个点出现故障,油通不过,就可能造成管线凝结,导致这个大油田投产失败。”
为了确保复产万无一失,王杰每天组织团队早、晚各开两次会,讨论可能出现的问题。晚上睡觉前,他都得把思路捋好几遍,“有时睡着睡着,想到一个问题,就突然醒了。”
正是凭借着周全的方案及精湛的技术,王杰带领团队,仅用了6天时间,就使3/7区油田成功复产。油田一次开井成功率达80%,日产原油量18万桶。当年,该油田原油生产达615万吨,比此前超产了29万吨。
在苏丹18年,王杰凭借着专业素养和现场处置能力处理了“OGM4主管线拥堵”“脱气塔事件”等无数大大小小的油田故障,保障油田平稳渡过难关。
苏丹人眼中的“铁人”“自己人”
知道媒体要来采访王杰,同事刘启吉专程从沈阳赶到北京,诉说藏在心中多年的感激。“王杰是大学教授,知识渊博。更令人佩服的是,他愿意将知识毫不保留地教给我们。”
王杰的团队来自中国、苏丹、马来西亚、印度等不同国家和部族,文化各异、性情不同,但王杰却能让大家在一起愉快地工作。“我们把王杰看成自己人,他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王杰共事了11年的苏丹同事阿布杜拉赫姆说,“最关键的是,他有能力,为我们带来了石油,我们叫他‘铁人’。”
18年来,王杰带领团队帮助苏丹建立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完整的现代化石油工业体系,推进了中国石油非洲油气战略合作区的建立。截至目前,苏丹项目已累计生产原油2.6亿吨,获得权益油1.2亿吨,向祖国运回原油约1亿吨。
55岁的王杰目前担任尼罗河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任苏丹6区项目副总经理。6区项目西部油田位于达尔富尔地区,这里多年战争,危险无处不在。“我们出驻地,前面都有当地特种部队架着重机枪开道。”谈起危险,他似乎很平静,“说实在的,在这里工作十几年,对战争早已习惯。”
现在他满脑子装的,都是如何提高当地的原油产量。“那里油田跨度大,分布散,储量也不足,目前,一天只能产4万多桶。”
针对6区主力油田含油量递减、含水上升加快、采收率下降的情况,王杰加强油藏与生产精细管理,推动稠油热采、控砂冷采、稀油开采、注气注水等新技术、新手段,破解了稳产、上产和应对低油价难题。2015年,6区油田实现良好利润指标,为尼罗河公司二次创业、实现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希望通过努力,增加6区原油产量,更希望能在这里找到大油田。”王杰满怀憧憬。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8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