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国,男,土家族,1971年2月出生,1997年7月入党,先后任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3年1月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光国22年如一日,坚守山村,带领700多父老乡亲,将武陵山区最高寒、最偏远、最贫困的穷山村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桃花源”。店子坪村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的样板村,先后被省、州、县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村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生态文明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王光国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村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父子接力,深山凿路四十二载
“三面都是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像骆驼。”多少年来,深涧河谷犹如一道天堑,阻断了店子坪人下山的路,也阻挡了他们脱贫致富的脚步。少年王光国,亲眼看见同学跌落山谷!大山的孩子,出路在哪?“山里人的命运,要靠咱山里人自己改变!”父亲王从新的话点醒了王光国,高中毕业后,他主动回到村里,当起了民办教师、村干部,跟随父亲开山找出路。
“1公斤炸药爆破4立方米岩石”,从基本原理开始,王光国跟随父亲学会了炸山开路,考得爆破证。大喇叭一声令下,50多个村民同时点火、300多个炮眼同时起爆……回忆起第一次指挥爆破的情形,王光国依然心绪难平。“修路,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为防止村民操作失误,王光国绘制了详细的爆破流程图,组织村民集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从村委会通往邻村新佛寺的7公里砂石路修通了!村民开手扶拖拉机,把山货运到了龙坪乡。
打通龙坪的路没让村民兴奋几年,新问题又摆在眼前。与店子坪隔涧相望的高坪集镇,市场活跃。河对岸农家小楼鳞次栉比,店子坪绝大多数村民依旧住在土墙瓦房里,村里28岁以上的光棍汉有40多个。等不起!2005年,王光国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开路,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路,连通村里和高坪镇、直达县城!
村民大会上,王光国话音刚落,会场就炸开了锅。有人甚至闹哄起来:“要能接通到河对岸的路,我把姓都改嗒!”那夜,王从新父子促膝长谈。“做一件事,结果无非成功或失败。失败一次,吸取教训,再接着做。就算这辈人修不通,下辈人一定能修通!”被王光国的坚毅和决心打动,村民们终于在申请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腊月初九,100多个村民打响了移山开路第一炮。王光国把自家的猪仔卖了,捐了3000元;张九国把耕牛卖了,捐出1000多元;留守老人刘太白,将卖背篓得来的仅有的20元捐出来……王光国和几个小组长,事事做在前头。天刚亮,便从家里出发,天黑时最后一个离开。
“石头再硬,硬不过人的骨头。”2010年底,新的驳岸筑起来了,路修到了谷底。也在这一年,王光国“愚公移山”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感动了社会各界,各种捐赠纷至沓来,架设店子坪大桥的规划获立项。2013年,桥通、路通,前后历时8年!
决战贫困,上下求索闯富路
修路不易,致富更难。要钱没钱,要资源没资源,产业发展如何破题?一段时间,王光国整夜睡不着觉。高山地区,适宜种植魔芋、厚朴、烟叶。王光国和村民代表多方考察,决定党员先带头试种,再向村民推广。就这样,边试边干、边干边学,王光国坚定了向特色农业转型的信心。
2012年,建始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王光国又一次看到希望。他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反复讨论,决定重点发展猕猴桃产业。不种洋芋种“洋桃”(猕猴桃)?一些村民公开抵制。王光国跑县城费老大劲争取来的免费种苗,分到户后,好些被直接扔掉。为了说服大家,他带头把自家8亩田都调整出来种猕猴桃,还专门买来几盒猕猴桃,请村民品尝。“这猕猴桃卖到7块多一斤,销路很好。如果一亩地产500斤,大家算算可以卖多少钱?”渐渐地,村民们打消了顾虑。王光国趁热打铁,组织农技专家上门指导,技术培训。这一年,店子坪发展猕猴桃300亩。
第二年,他又四处奔波,内引外联,终于联系到上海的一家农业龙头企业:投资145万元成立德鑫农庄公司,租赁村民土地,打造150亩连片有机猕猴桃基地。现在,村里还种植了数百亩银杏树苗和魔芋种苗。受益于此,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达7800多元。
王光国没有满足,他细数着村子的优势,提出了构建旅游资源群的构想。特色民居改造,要求房屋必须依山而建,白墙黑瓦,拱檐花窗,既少占耕地,又整洁清爽、独具特色。“道路两旁林荫化、公共场所休闲化、房前屋后林果化”。他鼓励村民在猕猴桃田外围、道路两旁加种桂花树、桃树、梨树,并用低矮的木栅栏围起来,让植物与特色民居相映成趣。去年,他联合邻近的杨桥河村,以“一事一议”方式筹集资金198万元,完成了从店子坪到石门河景区二期4.4公里旅游公路的路基铺设。村民们亲切地称呼这条路为“愚公二路”。
王光国的理念和坚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省旅游局规划专家正式进驻店子坪,县里出资100万元,扶持店子坪打造“农家乐”,通往石门河的旅游公路已经立项,并进入路面硬化阶段,预计数月后即可通车。旅游搞起来,满盘棋就“活”了。
以心换心,甘做村民“提鞋人”
前些年,村里连会都开不起来。好不容易组织放电影,就有人跑到前面,大声叫骂。如今,遇上急难事,村民首先想到的是王书记。从“百呼无一应”到一呼百应,当支书14年,王光国甘做村民“提鞋人”。
年近五十的村民张世荣精神头很足,完全不像个肝病患者。“没有王书记,我早就不在人世了。”张世荣一边刨洋芋,一边向记者忆往事:2002年,他被县医院诊断为肝腹水,住院半个月,两万块钱花光了,病情却没有好转,医生判断“只有5年光景”,绝望的张世荣只好返回店子坪。得知世荣的病情后,王光国连夜赶到张家:“我一定想办法治好你的病!”他找乡里、县里,找帮扶单位,软磨硬泡。一个多月后,医院答应把张世荣列入帮扶对象、免费救治。
81岁的留守老人刘太白,一部老式手机里,仅存3个号码:儿子、女儿和王光国,“有事就找国娃子”。七组村民谭大志先天性下颌骨发育不全,被列为重点贫困户。2014年种植烟叶时,因为没钱买肥料犯愁。王光国为他担保贷款1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去年,他种植了20亩烟叶,收入4万多元。
“村民有难处不找我,我的心里才难受呢!”王光国说,店子坪人都是自己的亲人,谁家有点啥事,他都放不下。2014年7月,在王光国的多方奔走下,店子坪在全乡率先开通了网上党群服务中心,如今,村民交电费、办社保、开证明,只需网上轻轻一点,就能搞定。
不忘初心,永葆党员政治本色
2013年,湖北省面向村干部招录公务员。王光国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录用。然而,就在征求意见时,他主动放弃了留在乡镇机关工作的机会。“好好的镇领导不当,非要继续当村官。”很多人感到惋惜,家人也不理解。在一次全县的报告会上,王光国动情地说,我从未想过离开,因为我的根在农村,我的力量来自于老百姓的需要。
“事业大了、名气大了,但本色没变,一点架子也没有。”说起王光国,63岁的老党员何培贵跷起大拇指。6月初,店子坪遭遇暴雨灾害天气,王光国一宿没睡,连夜指挥抢险救灾。第二天一早,又带着村干部和党员清理路面淤泥和积石。“这样的干部,我们就是服气。”老何说。
王光国家不算宽裕。父亲王从新患有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每月光药费就得一千多元。儿子王本卫正在上学。一家人,就靠着王光国的工资收入和妻子的小卖部过日子。家里的洗衣机,是多年前购置的老式双缸。住的房子,也是祖辈传下的老屋。村里人都盖了新房,他家却是老屋边加盖一栋偏厦。这些年,王光国没给妻子买过一件新衣服,也没能带她出过一趟远门。王光国自己,一件衬衣,穿了又穿,领子破损也不舍得扔掉。
不贪不占,村民的信任就是最大的财富。这些年,山区水、电、路、网基础建设项目多,投入大。王光国主动划清界限:所有工程全部交给投资方打理,自己不碰一分一厘。弟弟王光曙在村里跑工程运输,王光国就与他约法三章:只准做零工,不准承包工程。3年前,江苏省江阴市山泉村捐款380多万元,为店子坪援建幼儿园。山泉村支书李全兴与王光国商量:你来建,你是老实人,我信任你。但王光国却呵呵一笑:这个项目,我一分钱也不能沾,还是你们施工建设,全部建好后直接移交给村里。
在付出与回报的天平上,王光国有着自己的平衡砝码。他忘不了村民的支持与信任。从修路到种猕猴桃、发展旅游,王光国总能“一呼百应”。村里发生纠纷,王光国的意见就能“一锤定音”。14年辛苦操劳,45岁的王光国,黑发中夹杂着根根白发,眼角也已爬满细纹。但他觉得很值得。他说,村民的信任、笑脸和认可,就是自己此生的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