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一张照片引发的故事

——记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上)

作者:王瑟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3日 08:58
来源:光明日报

  【时代先锋】

  走进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家的客厅,一张他和5位同学与焦裕禄家人合影的照片首先映入眼帘。照片中有焦裕禄的母亲、妻子和儿女。

  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照片,是一段精彩人生的见证,见证着48年来他是如何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

  知道焦裕禄这个名字,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正在读高一。他一口气读完《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并被深深地震撼。他回忆说:“当时全国流行《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这首歌。在那个年代,‘毛主席的好学生’是个了不起的称号,也是一个极高的荣誉。我虽然做不了毛主席的好学生,但可以努力做焦裕禄的好学生。到焦裕禄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看一看成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就像库尔班大叔想见毛主席那样迫切。”

  两年后的1968年初春,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和几名同学一起乘火车来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圣地——河南兰考。

  向焦裕禄陵墓敬献花篮,用维吾尔语高唱《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经人指点,他们来到焦裕禄的家。

  在焦裕禄的家,他们看到:只有一间大房子,用木栅栏分成两间,墙上糊着厚厚的报纸,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具,屋里冷得像冰窖。他们不敢相信,这就是县委书记的家。

  为了表达对焦裕禄的敬仰,他们从附近照相馆请来摄影师,与焦裕禄的家人一起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照。

  从兰考回来的第二年,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响应党的号召,主动选择了离家较远、条件较为艰苦的火箭农场四分场当知青。第一天打埂子,就给这个从未干过农活、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来了一个下马威。10多个小时的劳作,手上磨起了血泡,一碰像火烧一样疼。收工回到四面没有窗户的土块房,在昏暗的马灯下,他宽慰自己,干一段时间也许就适应了。然而第二天收工后老的血泡没去,新的血泡又起。艰难的时期,他想:与焦裕禄相比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

  将近两年的知青生活,他学会了农活的十八般武艺,创造了一天割麦子1亩4分的记录,被农场评为夏收积极分子、优秀知识青年。

  1979年12月,经过组织推荐、政审、笔试和面试,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调入哈密县检察院。为尽快进入角色,他发扬焦裕禄迎难而上的精神,白天努力熟悉办案程序,晚上如饥似渴地研读、背诵《刑法》《诉讼法》。仅仅两个月,他就被任命为助理检察员,具有独立办案的资格。

  表姐的儿子因涉嫌团伙盗窃案被拘留,案件移送检察院。表姐哭天喊地找上门来,让救救她的儿子。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热情接待,耐心讲解法律,就是不接如何救她儿子的话茬,表姐见打亲情牌无用,哭闹无效,气哼哼地走了。最终表姐的儿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而表姐从此多年没登他家门。

  在检察院和法院的31年里,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办理的案件都做到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批捕、起诉以及刑事裁判正确率均达到了100%,件件都是经得起检验的铁案。

  对此,他感慨地说:“公正执法不容易,作为当地人难度更大。但我想到了焦裕禄,他‘不改变兰考面貌死不瞑目’的话,让我丝毫不能动摇依法办案的决心。焦裕禄教会我做人做事。”

  短评

  不忘初心 为民服务

  人有了一种追求和信仰,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用一生去实现它。

  从最初抱着一种好奇,一种向往,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来到了焦裕禄的家乡,看到了一个县委书记真实的生活,打动了一个年轻人的心灵。从此,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始终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以焦裕禄作为人生坐标,不辍学习,积极践行,让焦裕禄精神在新疆发芽、开花、结果。

  从学习榜样,到成为榜样,他不忘初心,用一生的坚守,实现了自己许下的诺言。他也用一生的追求,印证一个真理:向自己提出伟大的目标,并以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信仰的力量是伟大,而为了实现信仰的目标,用一生去努力的人,更值得我们学习。

  (本报记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