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背后,是鼓励和鞭策,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将不负重托,继续工作在最基础的检察室岗位上,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2月24日上午,佩戴着“北疆楷模”奖章,手捧牧民兄弟献上的哈达和鲜花,潘志荣微笑着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感想。这次的“北疆楷模”荣誉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发布会上,潘志荣的感人事迹让300余名党员干部为之动容,不时有人悄悄擦拭眼泪。
潘志荣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派驻满都拉镇口岸检察室主任兼希拉穆仁检察室主任、一级检察官。从检30年来,他时刻牢记宗旨,扎根边疆基层,忠实履行职责,勤勉无私奉献,赢得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广泛认可和爱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3次、个人三等功2次,分别被包头市委、市政府、市检察院、达茂旗委评为“劳动模范”“优秀检察官”“爱岗敬业之星”“优秀共产党员”。2月26日,潘志荣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
脚上的泥越多,离牧民们的心就越近
从小母亲就告诉潘志荣:“要做个有良心的人”。当上检察官后,老母亲又对他说:“要做个有良心的官”。良心在潘志荣心中,就是一颗诚心实意为牧民服务的真心,就是始终要秉持公平公正的法律人的良知。
2014年6月,潘志荣在牧区走访时,有牧民对他说:“我收到短信说有笔‘种植业保险赔偿金’到账了,可我已经不种地好多年,这是怎么回事?”多年的办案直觉告诉他,此事不简单。很快,达茂旗检察院反贪部门就查到了时任达茂旗乌克忽洞镇司法所所长王某头上。
王某是潘志荣多年的好友,平日里称老潘“二姐夫”。面对卷宗中记载的一项项确凿的证据,潘志荣一夜无眠……王某给潘志荣打电话,他挂断;再响,再挂断。后来,潘志荣妻子也接到了说情电话。为了不为情所动、无私办案,白天,潘志荣夫妻俩下班后都关掉手机,晚上回家就把灯熄掉给说情者“家中无人”的错觉。
几天后,潘志荣和反贪人员找到了王某。王某一边叫着“二姐夫”,一边冲向门口。潘志荣抓住他的胳膊,抢过他手里那张皱巴巴的表格——那是冒名骗保的证据。案子结了,王某受到了法纪的惩处。而潘志荣久久都忘不了王某那天的眼神……
牧民都仁的侄子吉某醉酒驾驶摩托车交通肇事,致1死2伤。事发之后,都仁不想让孩子坐牢,听说检察院有一位姓潘的检察官,一直帮百姓办事儿,威望高,便包了一个1000元的红包去找潘志荣。当都仁拿出红包往他兜里塞时,潘志荣生气地说:“给我钱干什么?你家中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要把钱用在被害人的赔偿上。”潘志荣给都仁认真讲解了法律规定和事件性质后,按照法律规定处理了吉某的交通肇事案。这事让牧民们看到了潘志荣的清正。
多年来,潘志荣笃信“脚上的泥越多,离牧民们的心就越近”,自创“游牧”检察官办公法,在牧区免费发放了5000多张“检民联系卡”,被牧民们成为“贴心一叫通”。这些都拉近了潘志荣和牧民们的距离,也让蒙古族群众对“检察”不再陌生,对“公正”有了切身感受。
2015年春天,白音查干嘎查(蒙语村庄)的两家牧民因为打井的问题有了矛盾。娜仁琪琪格认为邻居白某家的井打在了自己家的草场上,但是打井的白某并不认同这一说法,争执不下之际,白某主动联系了潘志荣。潘志荣协调苏木(蒙语乡镇)、嘎查政府和旗草监局,用卫星定位方法,最终得出准确结论,白某打的水井确实占用了娜仁家的部分草场。因为相信潘志荣,白某也认可了这个结果。“我没想到,白家找来的检察官只讲道理,不偏向谁家说话,真是公平啊。”娜仁琪琪格感动地说。
但潘志荣的“铁面”也曾带来遗憾。“我母亲病危的那个夜里,我俩都没有接到电话……”潘志荣妻子杨淑梅告诉记者,2004年12月的一个晚上,一个案子上说情的人给潘志荣打电话,说要来家里拜访。潘志荣忙推说不在家,然后就关了手机,让妻子也关了手机。过一阵儿,有人摁门铃,两人就关了灯不出声,听见人走也不敢开灯。就这样,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们突然听见楼下有人大喊杨淑梅的名字,推窗一看,是家里人流着泪说她母亲因心脏病突发已去世。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让夫妻二人都十分遗憾。
牧民贴心好“安达”
安达,是蒙语中的兄弟,这个“兄弟”的分量远远超出普通朋友的内涵。在达茂旗广大牧民心中,潘志荣就是他们的好安达。
记者在潘志荣办公室看到,他有很多本蒙汉双语记录的“民情日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走访过的达茂旗12个苏木3400多户农牧民群众的家庭信息——谁家孩子要上学,谁家养了多少只羊,有几个电话号码,哪个矿厂存在隐患等。
1996年,牧民图布沁因酒后打架致邻居轻伤,被判处缓刑,为此两家结下了梁子。承办此案的潘志荣觉得有责任化解两家人的“疙瘩”。只要下乡路过图布沁家,他总要进去劝劝。一来二去,两家邻居终于和好如初。老潘和图布沁也成了好朋友。2003年,图布沁的孩子上学学费不够,他找到了老潘,老潘马上从微薄的工资中给他拿了3000元钱。“我说2000元就够了,老潘不同意,说孩子们上学也要穿新衣服,买新书包,这让我们心里暖暖的。”图布沁对记者说。
一年冬天,牧区大雪封路,图布沁的孩子无法返校。正在此时,他们接到了老潘关心的电话“家里怎么样啊”,图布沁马上求助。于是,老潘借了一辆车,一边清雪一边走,120多公里的路,花了5个多小时。当图布沁打开大门看到一个“雪人”站在门口时,这位强壮的蒙古汉子感动得掉下泪来。2006年,达茂旗遭受了雪灾,牧民只能靠买草料来喂羊群。图布沁拿不出钱,又想到老潘。老潘用自家的房本担保为他贷了款,解了燃眉之急。这一担保就是6年。如今,图布沁从家徒四壁到牛羊满圈,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同样受益的牧民,还有斯琴大姐一家。斯琴的儿子秦达孟14岁的那年,丈夫罹患脑溢血瘫痪在床,家里经济日益困窘,几年后达孟考上了大学,却因缴不起学费而无法成行。幸运的是,潘志荣在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伸出了援手,他每年资助达孟1000元学费,直到达孟大学毕业。“没有潘志荣检察官的帮助和指引,就没有我的今天。以后我也要做他这样的人。”现在担任幼儿教师的达孟说。斯琴大姐也对潘志荣感激不已,她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告诉记者:“老潘是好人!和亲人一样!”
在达茂旗草原上,得到过潘检察官帮助的牧民家庭数不胜数。“老百姓求到我,证明他们没把我当外人。就冲这一份信任,我也要尽全力把事情办好。”潘志荣说。
潘志荣最爱听的一首歌是《我的根在草原》,潘志荣用他真诚、无私的大爱,深情地回报着这片养育他的草原。他和少数民族兄弟守望相助,结下了深厚情谊。如今,30年过去了,潘志荣还是那个走羊盘(蒙语放牧点)、进毡房、一身土、两脚泥的草原检察官,他成了牧民离不开的贴心人。
老潘说的是“听得懂的法律”
潘志荣一心扑在工作上,常常顾不上吃饭和休息。常年的劳累,让老潘患上了严重的胃病、食道炎、关节炎。
一次,潘志荣刚结束巡访回到单位,就接到了牧民的求助电话,他顾不上吃午饭,马上赶往事发地处理。直到晚上11点,当老潘终于快到家门口时,他突然感到胸口憋闷出不上气,一进门便昏倒在地。后来医生告知家人,老潘由于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病。当他醒来时,妻子抓住他的手,泪流不止。可老潘却说:“人吃五谷杂粮,谁没个灾灾病病,这没什么……”
潘志荣结合实践探索出“会、懂、信、实”牧区工作新方法,即“会蒙语、懂民俗、守诚信、干实事”。潘志荣不是把这“四字工作要令”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刻在了草原上。潘志荣是汉族,从小生长在牧区,对蒙语并不陌生,可到检察院工作后,他和牧民讲法律连比划带猜,牧民还是一脸茫然,他急得满头大汗。“学不好蒙语,工作没法干!”老潘翻烂了一本厚厚的《蒙汉词典》,自学了大量蒙汉法律书籍,检察院多了一位精通蒙汉双语的检察官。在法庭上,每当潘志荣运用蒙语指控犯罪的时候,被告人都更愿意认罪伏法,觉得老潘说的是“听得懂的法律”。
和潘志荣一起工作四年的同事苏德莫日根,把潘志荣比作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莫日根刚参加工作时,觉得检察官工作辛苦、待遇又低,曾经想打退堂鼓。但当老潘带他承办了一起抢劫案后,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犯罪嫌疑人是三名蒙古族未成年人。一开始他们不配合讯问,无论莫日根问什么都不回答。跑了多次后,莫日根觉得自己真不是干检察官的料。后来,潘志荣协助莫日根讯问,用真情、真心打开了嫌疑人的口,嫌疑人如实交代了全部案情,还交代了另一起司法机关没有掌握的抢劫案,并当场保证再也不干违法的事儿了。这次办案经历,让莫日根鼓足了信心,也让他认识到检察官的责任和担当。“潘主任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领跑者带我不断前进。”莫日根说。
潘志荣的纯真质朴,也深深感染了妻子和孩子。“30年来,他在多个岗位上工作过,让人们羡慕的权力越来越大,可老潘没变,我们的日子也没变,依旧平平淡淡清清苦苦。”在潘志荣朴素整洁的家里,妻子杨淑梅对记者说。
“我要学习他这种扎根基层、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运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在听完自治区组织的潘志荣先进事迹报告后,内蒙古高级法院执行局法官陈晓峰说。
面对未来,潘志荣说:“感恩的同时,我有两个心愿,一个大心愿:期盼我们的法治更加完善、草原更加美丽、社会更加和谐!一个小心愿:只要我穿一天检服,戴一天神圣的检徽,我就要好好为牧民服务。”(新华网北京2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