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一个农村落榜青年起步,树立 “苦学为本、苦学为乐、终身苦学”的理念,凭着超常的吃苦精神和顽强毅力,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新闻、文艺和理论文章8500多篇,其中有192件作品在国家、省级好新闻评选或征文中获奖,1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16件作品在全国综合性好新闻评选中获特等奖或一等奖。出版了《头版头条》、《引导舆论》、《新闻散论》等6本专著,主编了《路径》、《见证岁月》等4本理论书籍。经他宣传推荐过的人物,有3人当选为全国党代表,7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3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标兵,两人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年度十大新闻人物……他就是衡阳市委讲师团主任成新平。
今年50多岁的成新平1979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92年获得“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奖”,同年底被衡山县委宣传部破格录用为新闻专干;1993年7月入党;1995年调衡阳市委、市政府新闻办公室;2011年5月任中共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2013年6月任衡阳市委讲师团主任。2014年11月下旬,成新平被湖南省委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领导小组、湖南省委宣传部评为2014年度“全省党员学习明星”。
苦学:用奋进之犁为农村青年开拓出“第三条路”
苦学是成新平成才的根本。当年,农村青年要想改变命运,除了当兵、上大学两条路之外,其余无路可走。成新平通过自学,力图为全国上千万农村落榜青年探索出“第三条路”。乡下的困难可想而知,白天,他必须劳动,与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他才有时间挑灯苦战。他用苦学提高自身素质,用苦学架起山村通向外界的桥梁。无论是高考落榜后回乡种田,还是在外打工拖板车、烧锅炉,他始终没有向命运屈服,心中有一个信念:“靠学习改变命运”。他犁落田间,笔耕春秋,饿了,嚼几口炒蚕豆或生红薯;困了,就用冷水冲冲头。夏日,蚊子叮咬,他找来艾叶当“蚊香”;冬天,寒气逼人,他用双脚放进柴灰中。当时农村经常停电,他就在昏暗的媒油灯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继而萌发了创作欲望。他套着报上文章的“路子”,结合本地发生的新人新事,试着投稿,没想到“一炮命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长达30多年艰苦漫长的写作之路。为全面掌握新闻写作知识,他自费就读于中国文学函授大学,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闻采访学、编辑学、评论学等13门课程,发表了大量的新闻和文学作品,并有不少作品获奖,1991年被共青团衡阳市委评为“衡阳市十佳农村青年”,1992年获得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奖,被省人事厅作为“特殊人才”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广大农村青年中引起较大反响。桃江县的胡立强、祁东县的傅喜群、衡阳县的唐胜一等不少农村青年通过自学,被破格选进县委机关工作。进入机关工作后,成新平如鱼得水,发稿量一直稳居全省第一,成为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的通讯员,多次被《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潇湘晨报》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和“全省十佳通讯员”。
成新平不但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而且有很强的政治敏感。1994年7月,衡山县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他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抗洪一线收集资料,采写了通讯《党员“堤坝”冲不破》,被《人民日报》采用。时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看到这篇报道后,号召全国党员向衡山县的党员学习。这年,衡山县被评为全省抗洪抢险先进县,成新平被市政府记大功。
苦试:人生的过程在于不断超越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新闻工作者的品格不是重复别人,重复自己,人生的过程在于不断超越。成新平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佑铭,并孜孜以求。他不断探索,敢试敢冒,从消息、通讯、言论、现场短新闻、思辨性新闻到报告文学,他逐步掌握新闻写作的“十八般武艺”,并不断攀登新闻写作的高峰。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一些主流媒体为活跃版面,推出了“现场短新闻”,让人“眼睛一亮”。不少记者望而却步,成新平凭着生活在基层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事物细腻的观察能力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分别写出了《农民抢“铁牛”》、《农民查县长》、《孤儿欢聚韶山冲》等140多篇现场短新闻,发表在《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经济日报》、《湖南日报》重要版面上,并多次获得《人民日报》“现场短新闻”征文奖。他的“现场短新闻”在全国独树一帜,引起许多媒体对他的关注,《人民日报》湖南记者站站长吴兴华号召全站记者向他学习。
头版头条是报纸的“眼睛”,写头版头条新闻,是每位记者和通讯员的追求,就像运动员渴望金牌、小学生追求双百分、战士射击命中“耙心”一样。翻开成新平32本厚厚的剪报,他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头版头条文章495条,其中中央级112条,省级380多条。1995年,他连续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4个头版头条,其中《衡阳市400年轻村支书上大学》、《买卖:衡阳“田秀才”跨省争买技术》两篇被选入中宣部编辑出版的《新闻报道精品选》,一篇获得全国科技报刊好新闻一等奖,一篇获得全国青年报刊好新闻一等奖。
成新平刻苦钻研,不断地向新闻业务顶峰发起冲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2004年,他结合多年新闻实践与思考,在《新闻广场》杂志上发表了上万字的论文《思辨性新闻初探》,新华社、《中华新闻报》、《新闻天地》、《新闻参考》纷纷转载,全国上千名新闻工作者参与讨论,在新闻界兴起了一场“思辨性新闻”热潮。2008年,他又加班加点,写出了40多万字的新闻专著《引导舆论》交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对此书作出6点批示,要求当作全省干部学习教育读本下发至基层。2011年,他30多万字的理论专著《新闻散论》又交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此书以“写新闻”、“改新闻”、“评新闻”、“讲新闻”、“论新闻”的精彩构思深受读者好评,被《半月谈》、《湖南日报》、《潇湘晨报》、山东省委外宣办、衡阳师范学院、江西省永兴县委宣传部、衡阳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当作培训教材,下发至编辑记者和通讯员。
成新平在新闻写作上的造诣和建树,得到了中宣部副部长吴恒权、原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半月谈》副总编张正宪、著名散文家叶梦等领导的充分肯定,称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闻人才个案。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孔和平、宋智富分别称他为“文章高手、新闻奇才”、“引导舆论的奇才、求真求实的义士”。
近几年,成新平又重拾当年失落的文学梦想,不管事情多么忙碌,仍然笔耕不倦,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湖南日报》、《衡阳晚报》等报刊发表乡土散文310多篇,有的获得了全国散文征文一等奖,有的被选入《人民日报》年度散文精品选,有6篇文章被选入语文课本、中考试题或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并出版了《父老乡亲》和《乡音乡情》两本散文集。
苦干:由新闻专业人才向复合型领导跨越
苦干是成新平成才路上最鲜明的特色。长期以来,他利用所有节假日和星期天进行自学,规定每晚不到凌晨一点钟不睡觉,除了读书写作,他没有任何业余爱好。他注重学以致用,在苦干中锤炼意志,不断提升统揽全局、组织策划、开拓创新的能力,实现了由新闻专业人才向复合型领导的艰难跨越。他在衡阳市委、市政府新闻办工作近20年,立足衡阳,善于从全局高度,策划了“走进大湘南”、“伟人故里奔小康”、“灾后重建看衡阳”、“走遍中国走进衡阳”等重大外宣活动40余次,组织对外宣传专版97个,编辑发行外宣品15万件,先后推出了谭兴华、唐爱球、吴宏权、蒋云新、刘吉贵、李丽、曾存粮、李介南、雷宏、谭千秋、衡阳火车站等重大典型60余个。其中李丽和衡阳“11.3”灭火抢险英雄群体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年度十大新闻人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成新平被衡阳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十佳优秀新闻工作者”,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成新平在担任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期间,成功主办了“全国23城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24次年会”和2012年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现场推介会。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少应酬、少打牌、多读书、多思考”,他在全市组织实施了“全市十佳学习型党组织”、“全市十佳学习型领导干部”等“四个十佳”的评选活动,并精选这些学习成果出版了《学习·奋进·践行》一书,下发到全市党员干部,在衡阳营造了“重学崇学、勤学比学、善学用学”的浓厚氛围。在省委学习办的指导下,他与同事探索的送学、讲学、督学、用学和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四学一创”模式得到了中宣部和省委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湖南日报》、《新湘评论》均以4000多字的篇幅进行了报道。
成新平“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2011年,根据组织安排,他离开了心爱的新闻宣传岗位转为分管理论教育,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他毫不退缩,继续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并用之指导实践,使全市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风生水起。他学以致用,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争当科学发展的理论排头兵》等理论文章30余篇,其中《用群众视角推进科学理论普及》在《湖南日报》、《半月谈》、求是理论网等媒体发表,获全国23城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奖;他撰写的《理论宣讲要走群众路线》被中宣部《时事报告》推出,并被新华网、光明网、新民网转载。特别是担任市委讲师团主任后,创造性地开展理论研究和宣讲,被评为全省讲师团系统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