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衣裳,稀疏的头发,黝黑的皮肤,略显疲惫的脸上却有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乡政务公开栏上贴着杜格绕的照片,写着:党委委员,做好林业工作,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事项。
在这个平均海拔2700米、年平均气温10摄氏度的白马藏乡,杜格绕一干便是24年。
今年3月31日,杜格绕因救火不幸触电身亡,因公殉职,用生命完成最后一次履职,诠释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公”优秀党员的真谛。
杜格绕走了,却仿佛从未离开。
1984年,杜格绕从部队转业后,当上了白马藏族乡的巡山员,肩负起了保护白马藏族乡7万亩集体林的责任和使命。
山林海拔高达3000多米,地形地貌险要、复杂,每次巡查工作都靠徒步爬行,50多岁的他却总是风雨无阻,磨破的鞋和手套不计其数。
牺牲的前几天,杜格绕在工作日记上为清明节后将召开的全乡护林防火大会,写下数项安排:“我乡护林面积广,护林占线长,林内外活动分散,管理难度大。各村、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增强森林防火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加大对重点地段的巡查密度和入山登记检查,严谨将火种带入山林,隐患排查工作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每次上山巡查,都要查看有没有人盗砍林木,有无将火种带进林区或在林区用火。”白马藏乡林业站站长齐汝回忆,“下雨天和下雪天杜格绕也要带着我搞巡查,常常挨饿挨冻不说,飞滚的落石和突发的泥石流让人心惊胆战,稍不注意就有生命危险。”
杜格饶出生白马山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白马藏族人。他爱这里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
厄里村农业基础薄弱,土地贫瘠零散,加之气候、地理等条件只能种玉米、青稞之类的农作物。十多年前,由于技术制约,玉米亩产还不到200斤。
后来,当地推广地膜玉米种植。因为刚接触这种新型栽培技术,群众生怕花了钱,又得不到好的效益。
杜格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首先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在自家的土地上率先尝试使用。就在当年,这一新技术带来成效十分明显,亩产比传统种植高出了2-3倍。次年地膜种植玉米在白马藏族乡全乡推广,群众农业收入比以往多出2倍以上。
“他的责任心太重了。”厄里村支部书记格汝说,他和杜格绕从小在一个乡镇里长大的,年纪相仿,既是一起共事奋斗的同事也是感情非常好的兄弟。杜格绕时常到格汝家,两个人一边喝着“咂酒”一边讨论如何更好地发展厄里村。
在杜格绕牺牲前几天,俩人还约定清明后向乡上书记汇报厄里村的情况,并共同商讨如何解决问题。
“我们兄弟俩已经很久没有在一起吃过饭了。”杜格绕的亲哥哥小其搞回忆道,“他总说有太多事情要去处理,改天在一起吃饭,没想到……”
杜格绕去了,但是这片美丽而边远的白马藏乡,不会忘记一位基层党员干部24年的奋斗与光荣,忠诚和担当。
1000多年前,被吐蕃王朝东征大军命令留守后遗忘的一支藏族军队,为了能够世代记住“藏兵”的身份,起名“白马”——汉语的意思为“藏族的兵”,成为一支为“忠诚”而坚守千年的民族。
杜格绕是他们无愧的后来者。(新华社成都4月18日电 白雨婕、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