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3日,洪雅县东岳镇团结村9组村民胡天君搬进了新建的砖瓦房。妻子精神障碍,养母常年多病,自己文化少、没门路,胡天君一家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户。“两间破房子,一身旧衣裳”,胡天君就这样过了10年,住新房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去年8月,由洪雅县委组织部派出的“第一书记”黄彬带领的脱贫攻坚工作组进驻团结村。半年多的时间,在黄彬的帮助下,胡天君找到了种茶增收的路子,建起了三间砖瓦房。十年梦想一朝成真,“感谢党组织,感谢‘黄泥书记’”,胡天君的感慨脱口而出。与胡天君一起,在今年摘掉贫困户帽子的还有11户,“脱贫要靠组织帮,希望就在党支部”,是他们的共同心声。
黄彬,一名从事基层党建工作的组工干部,在“第一书记”的工作实践中,坚持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地位,用产业发展、基础巩固、精确扶贫的实效赢得了各方认可,用满身泥尘赢得“黄泥书记”称号。
组织发动——团结力量决战脱贫攻坚
团结村是典型的川西丘陵农业村,2012年,因产业单一、设施落后、人均收入不足6000元,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面对村民行路难、饮水难、党员管理难、群众致富难等诸多问题,黄彬没有急于修路搭桥、治渠引水、发展经济,他深知:“团结就是力量,组织就是核心”,“要发展必先强党建,抓党建就是抓发展”。他首先从抓班子带队伍入手,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着力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在班子建设上,黄彬坚持干部日常坐班值班,建立干部考勤和服务群众工作台账,明确班子成员和驻村干部责任分工。在队伍管理上,组建党员先锋服务队,实行党员奉献积分管理,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事务管理上,他实行党建工作、扶贫帮困、日常事务干部领办项目制,推行“周一例会”,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在民主管理上,他注重规范村组财务,邀请村民代表全程参与扶贫项目,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职能,加强民主监督。在社会管理上,结合“晒目标、晒承诺、晒党恩、晒成效”“四晒工作法”,及时将党的关怀、上级政策、扶贫思路、具体措施向党员群众公开,动员团结在外成功人士、驻村企业共谋脱贫规划,获取各方支持。
“黄书记经常给党员讲党课,带着我们一起想办法。‘书记领着党员上,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彼此信任,党群同心,这样的局面,不怕团结甩不掉贫困帽子!”村民小组长、党员牟银祥说。
项目推动——千方百计筑牢发展基础
想到说到还要做到。要想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业绩。受地理条件影响,团结村南部山区交通不畅,一条主道破烂狭窄,村民出行不方便,经济作物没效益,饮水更是困难,地下水枯竭,地表水污染。经走访了解,群众最急最盼的事就是解决道路和饮水问题。
找到了“病因”,黄彬决定把脱贫攻坚“第一针”打在南部山区农村道路建设上。他一遍又一遍查看山道沟渠,一趟又一趟带着村组干部到镇上、跑部门、访企业,要项目、要政策、要资金,一个月内,穿破2双鞋,行程上千里,终于争取到全县标准化农村道路建设补助24万元,发动企业和集体筹集10万余元,启动了1.6公里村道改造加宽项目建设;争取到100余万元,规划实施团结村安全饮水工程。为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黄彬雷打不动每两天到现场查看一次进度,安排9名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工程协调监督,定期邀请交通、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实地检查指导,确保为群众修好放心路,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黄书记经常这样,一双胶鞋,满身黄泥巴。在工地上总能见到他,吃了不少苦哟!”团结村群众如是说。
在黄彬的争取和协调下,团结村共争取到位项目资金312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个,完工4个,整治沟渠5.6公里,修建生产便道3.2公里,解决了影响团结3组300名村民长达5年的乐雅高速服务区生活污水治理等一批遗留问题。截至目前,大峨眉旅游西环线建设实现无障碍施工,“寻梦花溪”旅游项目2015年投入资金2亿元,王坪新农村安置点全面建成,入住搬迁户23户。
党群联动——因户施策落实精准脱贫
基础设施改善了,32户92名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又摆在了黄彬面前。团结7组王有忠50多岁,仍然一个人生活,因为腿有残疾干不了重活,收入很少,打算种点劳动强度小、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又没资金。团结9组胡明张71岁,老两口身体都不好,两个儿子三四十岁了还没有成家,一家生活全靠低保……全村像王有忠和胡明张一样因病、因残、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致贫的群众占90%以上。
工作很具体。要克服重重困难,只能整合党组织和社会各方资源,精准到户、因户施策。黄彬将每户人口、劳动力、产业、住房、贫困原因等,全部记录在册,建立帮扶工作台账,认真研究“五个一批”扶贫政策,逐户想办法、出点子、找路子。他为每户贫困群众落实1名组工干部直接联系,为21户茶叶种植户落实1名高级农艺师进行技术指导,动员党员干部、种养大户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筹集资金3万元,带动1名党员贫困户和2名一般贫困户发展鱼腥草种植。截至目前,全村32户贫困户中,12户新发展茶叶15亩,最多一户达到2.7亩;8户试养山地鸡出栏,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协调10人就近或外出务工,完成3户农房改造,2户异地搬迁安置,5人获得医疗救助5.2万元,5户贫困户新纳入低保补助范围,11户已实现了预脱贫。
“黄泥书记,这是你送来的鸡,都长大了,我送你一只!”“黄泥书记,我让儿子叫你干爹吧,感谢你帮我儿子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我们家要有你这样的亲戚,多好啊!”面对淳朴的贫困乡亲,黄彬感动不已,一度哽咽……
产业带动——招大引强促进农民增收
脱贫只能解决温饱,好日子得靠好产业。团结村最大产业是种茶,一些村民确实富了,特别是解决了一大批中老年人的收入问题。但近年来,由于本地缺乏深加工企业和产业品牌,团结茶叶卖不上价,茶农收入并不高。利用“党群集中活动日”,黄彬经常组织农技专家和党员干部进村下地开展技术培训,说服茶农推进茶叶品改,但收效甚微。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黄彬把这个问题问到了县农牧局、川农大和百度。经过深入学习、思考和了解,黄彬意识到,要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必须走现代化、集约化、品牌化的路子。
当得知全省茶业龙头四川若水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有意依托团结村万亩茶园打造集生产加工、品种研发、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时,黄彬感到,这是一个提升团结茶叶品牌、促进茶农增收的大好机会。为了促成企业入住,黄彬带领村组干部多次到若水,了解公司规划意向;到县发革局、农牧局等部门,了解项目立项、审批进展;深入农户宣传,了解群众意愿,提前统一群众思想。经过多方努力,2015年10月31日,一期投入450万元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若水茶博园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流转整合土地2000余亩,届时村民每亩土地每年将增收1300元以上。
“种茶很苦,常常不得已高温下采摘,很多人因此患上腰椎病和眼病,有的人种茶收入还不够看病吃药。”贫困户王国章说,“现在好了,若水公司来了,以后我把土地流转给他们,有租金;身体好的时候可以打点工,有工资;我还想自己办个小作坊,专门为游客做手工茶,有报酬。三份收入肯定比以前高。”
“不给组织丢脸、不给村上添乱、不让群众失望。”这是“黄泥书记”向全村党员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四川省洪雅县党建云平台供稿——洪祖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