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白马藏乡,洁白雪山的含悲屹立,好像在向每一个靠近他的人低泣地诉说着它刚见证着的那个让人为之动容与流泪的故事——
时间定格在2016年3月31日,这天,54岁的白马藏族乡党委委员杜格绕同志为了捍卫国家森林资源安全,在一场扑救山火的紧急行动中,不幸触电,因公殉职,用生命完成了他自己最后一次履责,彰显了一名基层干部的忠诚、坚守与担当。
心中有责——
生命,无惧于烈火
居住在绵阳市平武县境内的白马藏族是藏族的一个分支。他们是一千多年前吐蕃王朝东征时因奉命留守后被遗忘的一支藏族军队的后裔。为了能够世代记住“藏兵”的身份,他们给自己起名“白马”——汉意为“藏族的兵”,成为一支为忠诚而坚守千年的民族。在这个坚韧民族的民族中,蕴含着一个美丽藏名的杜格绕则是其她的忠诚后裔。
今年3月31日15时10分,白马藏族乡林业站接到平武县森林防火指挥部通知,亚者造祖村刀切加组磨房沟新公路三号桥对面山上发现火情。接到这一紧急情况后,白马藏族乡党委书记孟斌带领乡干部立即赶到了着火点山脚下,但是地势十分险要,无路上山灭火。多年分管林业的乡党委委员杜格绕心急如焚的说:“必须尽快消除火情,这里离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很近,火情一旦扩散,后果则不堪设想!”说完,他主动请缨:“我地势熟、有经验,先带一队人上山探路!”
松软的泥土,近乎90度的山崖,需要抓住树枝一步一步引体向上,杜格绕带领林业站长齐汝、西部志愿者阿生克古贴壁而上,加之又是高海拔地区,不一会儿大家就感到了筋疲力尽,每迈一步都是无比地艰难!而54岁的杜格绕却硬是咬紧了牙,一股脑儿往上冲。当快到着火点时,走在最前面的阿生克古被杂乱的灌木挂住突然滑倒。“阿生,小心!”紧跟在后的杜格绕一把拉住了阿生,并对同行的人说:“要注意安全!前面太危险了,还是我到前面开路,大家跟着我赶快上!”边说着话,杜格绕快步“抢”在队伍的最前面,寻路而上。
平时爬类似的山崖至少需要半个小时,而这次救火心切的杜格绕不到20分钟就第一个到达了着火点,向身后喊了一声“搞快”后,便立即亡命地投入到灭火中。突然,“砰”的一声电击响,正在扑火的杜格绕应声倒在了地上。“出事了!出事了!”紧随其后的阿生克古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他撕心裂肺地呼喊着“杜哥!杜哥!”。由于起火点就在高压线电杆附近,全然不顾一切扑打山火的杜格绕,意外碰到因损坏后导电的电杆牵引线,1万多伏的高压瞬间穿过身体,不幸牺牲……
那一刻,定格在了2016年3月31日16时45分。 “一个活生生的人咋就这样突然没了……”乡林业站站长齐汝至今都不敢相信这就是事实,提起这一切,他泪流满面,悲痛欲绝。
心中有党——
凡事,总喜欢冲在最前头
立责于心,履责于行。
其实,杜格绕这次扑火冲锋在前绝非偶然。因为他在平时工作中从来都是这样,因为他始终把党性挺在最前头!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今年初,白马乡分管林业等工作的副乡长米宝工作调动。思考许久的乡党委书记孟斌只好再次召开党委会议商议调整分工。“因为大家工作任务都重,原计划大家都再分摊一点。”事后,孟斌说:“可没想到的是,老杜主动提出,他以前当副乡长时就分管这些工作,情况熟,上手快,建议就由他把米宝原来这块工作全部接过来。”
在林业站长齐汝的脑海里,杜格绕特别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干不好工作就对不起组织、对不起良心!”质朴的语言背后,彰显的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
杜格绕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白马藏族乡拥有林地7万多亩,为了管护好森林资源,杜格绕给自己定下规矩:每月至少要对全乡林地巡查一遍。而由于地形地貌险要,巡查工作多靠徒步。而杜格绕总是风雨无阻,“下雨天和下雪天也要带着我搞巡查,常常挨饿挨冻不说,飞滚的落石和突发的泥石流让人心惊胆战,稍不注意就有生命危险。”齐汝回忆到。虽然齐汝心里有时“抵触”这样的巡查,但面对杜格绕从未退让、从不懈怠的工作干劲,面对白马藏族乡连续多年未发生一起盗猎和森林火灾事件的成绩,让他也心生感动、逐渐懂得了杜格绕的那份坚持和执着。
2007年因修建水库,根据规划,同乡的稿史脑村阿瓦色组需整体搬迁至厄里村。因藏族同胞由来以久的“寨子意识”较强,厄里村的村民起初坚决不同意外寨人搬进来。眼看着就要到征地的截止日期,任务又一次落在了厄里村本地人,有着语言优势的杜格绕身上。接到工作后,杜格绕一头扎进厄里村,挨家挨户做工作。
起初,村民们都躲着杜格绕不见,征地工作进入僵持。村上一批“反对户”还放出话来:“绝不同意征地,绝不允许其他寨子的人来厄里!”并骂杜格绕“吃里扒外”。
杜格绕一方面从亲戚入手做工作,一方面发动村上的党员,说这是支持全乡建设的大事,希望他们顾全大局,主动配合 。
一天晚上,杜格绕提着水果来到了“反对户”家中。
“老杜,我不是不支持你,厄里寨的土地少,阿瓦色组的村民搬过来就更少了,这你我都清楚。”
……
“我又何尝舍得把我们寨子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让给他人?但土地是我们国家的啊,党和政府帮我们修好水库,今后大家的生产生活岂不是将会更加的好。我们都得顾全大局啊!”
……
在一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沟通中,第二天早上,几户“反对户”率先在征地协议上签了字。在杜格绕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有着“天下第一难”的移民安置工作顺利完成。
心中有民——
24年,扎根这片深情的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杜格绕出生白马山寨,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白马藏族人。他19岁从军入伍,接受了部队的锤炼和洗礼后,回到平武工作。工作的第一站,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平通镇工作,因为牵挂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杜格绕主动向组织提出请求,调到条件十分艰苦的白马藏族乡工作。而这一干,就是24年。
杜格绕经常对同事和群众说:“我既是本地干部,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委政府信任我,把重要工作交给我,我就要拿出最大的力气把他做好,为老百姓谋实事、办好事。”
是的,杜格绕总是事事想着他的乡亲父老。
“他对待我爸爸,像对待他自己的爸爸一样好。”说起杜格绕,厄里村村民小尼盖的女儿眼里满是泪水。
杜格绕牺牲的消息传开后,瘫痪在床的八旬老人小尼盖连续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总是躺在床上默默流泪,嘴里反复叨念着杜格绕的名字。小尼盖长期瘫痪在床,生活不便、家庭又较为困难,作为驻村干部的杜格绕时常去嘘寒问暖,有时还带去米面油,有时还主动为老人擦洗身子。就在杜格绕殉职的当天上午,他还去看望了小尼盖,和他拉了家常。可谁曾料到,那却是绝别的一面……
“只要对群众有利的事,哪怕自己担风险也会大胆的尝试。”谈起杜格绕,正在地里铺地膜的厄里村村民一刀介回忆起往事。
厄里村农业基础薄弱,土地贫瘠零散,加之气候、地理等条件,只能种玉米、青稞之类的农作物。特别是在十多年前,由于技术制约,玉米亩产不到200斤,群众增收困难。
后来,当地推广地膜玉米种植。因为刚接触这种新型栽培技术,藏族同胞生怕花了钱,又得不到好的效益。杜格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首先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在自家的土地里率先尝试。就在当年,这一新技术带来成效十分明显,亩产比传统种植高出了2-3倍。次年地膜种植玉米在白马藏族乡全乡推广,群众农业收入比以往多出2倍以上……
都说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当干部,把握不好亲情关系,就容易出现问题。这一点,杜格绕十分明白。直到现在,他的爱人仍还在厄里村务农,两个儿子也都没有正式工作,大儿子杜军做点小生意,二儿子杜峰在一家企业里打工。
“现在我明白了,你真资格是一名共产党员!”站在杜格绕的灵堂前,表弟扒英泪流满面。
2010年10月,扒英他上山砍过冬烧火柴,本想自家山林大,多砍一点拉出去卖,没想到木材还没有拉走,当副乡长的表哥杜格绕带着林业站工作人员在路上堵住了他。
面前的这个人既熟悉又陌生。扒英他无法理解,自己的亲表哥竟然这般为难起他来。扒英他死活也不愿意,吵闹着不准林业站没收。杜格绕的态度坚决而又强硬:“如果今天我把你放行了,我今后怎么来管其他人呢?”……
杜格绕的“无情”,让扒英很久都不能释怀。如今,在痛别表哥的灵堂前,他才似乎进一步明白了表哥当初为什么要这么做。
暮春,皑皑的白马雪山已渐悄然融化。她似乎在潸然泪下地惋惜着一位白马儿女的离去。虽然杜格绕只是我们党千千万万普通党员干部的普通一员,但他却是我们党千千万万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
他的故事,定将在这片即将开满格桑花的土地上,永久传颂……
(任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