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他是很富有的人,同事因他离去泪流满面;
如果说,悲伤是一架天平,他的分量叩击人心,百姓因他倒下伤心哭泣。
2016年4月12日,在晴隆县脱贫攻坚战场奋战了6年的原县委书记姜仕坤积劳成疾,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生命定格在46岁。
姜仕坤走了,这位苗族汉子在生命光芒激情绽放的时候,匆匆告别他的同事、亲人和朋友,告别他深深热爱的晴隆山水、父老乡亲。他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忠诚无私、执著追求,用对党的赤子之心、对人民的公仆情怀,践行着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在贵州高原上谱写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生命壮歌。
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生命的最后日子与病魔作战
这是晴隆县委副书记王琴对姜仕坤同志生命最后日子的片段回忆——
4月6日上午,他在兴义参加发展倍增计划专题会,中午赶到晴隆,召集我们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到深夜。
4月7日,他参加全省项目观摩会,从兴义、安龙到兴仁。他让办公室通知我,下午5点到观摩会晴隆县参观点的沙子镇三合村汇合,商量如何把草地畜牧业扶贫情况向与会人员汇报清楚。7点过钟我们才吃晚饭,随后又继续商量工作到晚上10点钟,他才连夜赶回兴仁。
4月8日上午,他随观摩团一道来晴隆,到参观点汇报工作,下午随团观摩普安项目后入住贞丰。
4月8日下午,我准备收拾行李到省委党校学习,他电话通知我带相关人员来贞丰,在贵峰酒店商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晚上我们开会时看他气色不好,感觉他中气不足。会开到晚上10点半钟,我们劝他早点休息。
4月9日上午,贞丰项目观摩结束后,他赶到省里参加下午的总结会。晚上,他又在省政协三楼会议室,听取王志纲工作室对晴隆县旅游带动全域发展的总体策划介绍,并连夜赶回兴义参加第二天早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大会。
4月10日中午,他回到家中吃午饭,由于咽不下去,一碗饭吃了两个多小时,他的爱人王作艳劝他一定要放下工作去检查身体。吃饭期间,他打了几个电话,最后一个电话叫驾驶员中午1点半开车接他去黔西南州政府办事。事情完毕后,他下午4点半赶去机场,前往广州出差。到广州后,他感到身体不适,尽管遵医嘱吃下天天带有的速效救心丸,可是谁能想到,40余小时后,4月12日清晨,他在广州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去世。
我是农民的儿子,要做对得起农民的事情
“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要做对得起农民的事情。”
出生在册亨县边远山村的姜仕坤,骨子里有深厚的农民感情。
激情燃烧的贵州,从2010年开始,在科学发展的春天里,以奋力冲刺的速度,掀起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比学赶超热浪。就在“两加一推”发展春潮前的2009年12月,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带着责任和使命,姜仕坤从黔西南州建设局调到晴隆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并于次年3月当选晴隆县县长。2014年9月,他履职晴隆县委书记。
从黔西南州直属部门到晴隆县主政,摆在眼前的,是深度贫困的农村,需要帮助的众多农民,他深感肩上担子不轻。
面对“石漠化严重、贫困面大”的实际情况,他首先看准既能实现绿水青山,又能赢得金山银山的种草养羊产业。
种草养羊是晴隆县比较成熟的富民产业。由于起步早,到2010年,种草养羊已经成为晴隆县治理石漠化、实现群众增收的“双赢产业”,“晴隆模式”成为国家有关部委在南方喀斯特地区推广的治山治水、治穷致富的生态产业。
但是,姜仕坤在调研中发现,这一产业的覆盖面还不宽,现有成果局限于扶持了一批养羊大户,很多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
外出务工尽管增加收入,但是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如果种草养羊能覆盖千家万户,吸引外出人员返乡,那扶贫步伐就加快了。
他找到县养羊专家、草地中心主任张大权。张大权说,曾经通过扶贫方式帮助贫困农民养羊,但很多农民防疫技术不到位,缺乏管理措施,养羊成功率不高。
“种草养羊要造福千家万户,产业的根基一定要放在农户身上。一定要坚定信心,晴隆的发展就像二十四道拐,虽然曲折,但总会前进的。”姜仕坤对张大权说。
2010年冬天,晴隆县政府办接到中营镇老坪村养羊户电话求救,说自己家里的羊最近接二连三无故死亡,希望领导帮忙看看。姜仕坤当时正在下乡调研,他当即拨打电话,请张大权赶往中营汇合,前往群众家中了解情况。
“姜县长现场一看,死了9只小羊羔,再一问,大致就知道了具体原因。因为养羊户发展较快,一年时间就增加到了200多只羊,冬天草料储备不足,导致一些小羊羔因为抢不到吃的饿死。”张大权说,姜仕坤当即就协调500公斤草料前来救急,并且联系买家,帮助农户紧急销售了部分适龄肉羊。
找到了群众散户养羊死亡率高的症结,姜仕坤与张大权进一步拓展壮大养羊产业的思路:“草地中心在解决养羊技术和防疫问题的基础上,
把有限的项目资金变成政府贴息,让农民自己向银行贷款买羊,农户有了全部产权,养羊的积极性会更高。通过扶持小户,把小户培养成大户,让无独立养羊能力的人给大户务工。这样一来,有限的扶贫资金撬动了金融部门参与扶贫,群众脱贫的面更宽、步子更快。”这一突破让张大权惊喜不已,后来被总结为“晴隆模式”升级版的构成要素之一。
解决了千家万户农民种草养羊的问题,姜仕坤又把目光盯在品种改良和市场销售上。
“此前十年,晴隆一直以养殖黑山羊为主,但在国内肉羊市场上,绵羊却占百分之七八十。姜书记提出,要扩大绵羊养殖占比。”在张大权的记忆中,提出这一设想后,姜仕坤不仅大力支持科研试验品种改良,而且专门在饭店、餐馆等终端市场和具体交易环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很快,通过对外合作,以本地湖羊、杜泊羊和科尔索羊为父本,引进澳洲白羊为母本,依靠胚胎移植,个大体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晴隆羊”诞生,全县山羊与绵羊的占比各达到50%,并成功推进“南羊北进”,打开了惯食绵羊的北方市场。
打开市场的关键在企业。为此,姜仕坤与入驻晴隆县的海权羊肉加工厂董事长托尼成了知心朋友。
“我与姜书记2010年初认识,是他主动找我,我们在工作中有过争论,我关心的是企业的发展,他关心的是产业的发展;我看中的是企业的利益,他看中的是农民的利益。我后来明白了,有了产业,企业才能生存,企业利益和农民利益是协调统一的。”托尼表明自己的观点后,向记者讲述姜仕坤6年来帮助企业发展壮大的点点滴滴。
2010年春节前,托尼与姜仕坤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正是海权肉羊加工厂项目前期启动阶段。那是姜仕坤到晴隆履职后,第一次来到该企业,协调推进海权肉业项目。此后,姜仕坤隔三岔五常往项目工地,现场办公。
“姜书记一直担心,养殖规模扩大之后,农户的羊销售不出去怎么办?好多人家为发展养殖都欠下几万块钱的银行贷款。”
2012年8月,为专题研究“晴隆羊”的市场销售问题,姜仕坤专门召集有关部门和企业座谈。
当天晚上,带着很多没想透的问题,姜仕坤又找到托尼。
“半夜两点多,他看我还在发微信朋友圈,知道我还没睡,开着车就从县城来到厂里,很细致地问了很多问题。他说,对于肉羊的销售问题,心里没有底他就睡不着觉。”
在托尼的记忆中,不论在晴隆县还是一起在外地考察座谈,姜仕坤与他这样的深夜畅聊,一年总有那么四五次。
托尼说,也就是在晴隆这几年时间,他和姜仕坤的头发几乎同时由黑变白。
张大权和托尼两位养羊产业专家认为,姜仕坤主政晴隆县期间,“晴隆模式”实现多个方面的升级换代——
打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第六代“晴隆羊”,培育了适合南方草山薄土层的改良版“皇竹草”等多个草种,全面推动“晴隆羊”的品牌形成。
通过改革尝试,让“晴隆模式”从单靠项目支撑的生态扶贫模式,向社会化产业转变。
加强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技术合作,推动了“晴隆羊”国际化发展步伐。
在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晴隆县的畜牧业迅速发展壮大。2015年底,全县人工种草由2010年的20万亩发展到48万亩,羊存栏总量从30万只发展到52.8万只,肉羊基地由过去的20个发展到88个,种草养羊覆盖全县14个乡镇2万户,养羊户创收总额超过4亿元。
没有贫困群众的小康,就没有晴隆的全面小康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区域的晴隆县,山高谷深,地少土薄,群众贫困,石漠化严重。喀斯特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3%,坡耕地占65%,人均耕地仅0.77亩;全县没有一个千亩以上的坝子;虽然是全省暴雨中心,喀斯特地貌却不存水,工程性缺水严重。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晴隆县成为全省最贫困的4个县之一。
姜仕坤上任伊始,摆在面前的是一堆发展难题——
整个县城仅1.7平方公里,人口才2万多。街道狭窄路面破损,吃水靠五级提灌,受缺电影响不能有效保障,家家都备有大水桶盛水。县城的设施和规模,还比不上别的县市一个像样的乡镇。
与县城一样让人感叹的,是通乡公路破损和危险,很多地方只有越野车才能行走,很多村不通公路;不少地方土地贫瘠解决不了温饱,年轻人只好外出务工。
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晴隆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3450元。全县32万多人口中,有18万多贫困人口。城镇化率仅23.5%,森林覆盖率仅36.6%。
面对群众深度贫困、石漠化严重、城镇化率低、基础设施落后、民生工程滞后等叠加困难,姜仕坤与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统一思想,以“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要干好”为座右铭,把晚上当做白天用,双休日当做工作日,以“拼命三郎”的干事作风,以“做一桩事,成一桩事”的务实效率,一口口地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争抢加快发展的时间和机遇。
改变城市现状是当务之急——
面对城市容量小,周围地形破碎,小摊小贩占道,交通拥堵的现状,姜仕坤与县建设局、国土局的干部职工一道,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走遍县城旮旮角角,广泛征求社情民意,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征地拆迁如期完成。同时,通过联系农发行争取贷款支持,及时兑现补偿款和解决发展资金。
交通建设是当务之急——
面对很多村不通公路的交通现状,在县里无资产抵押银行贷款的困境下,姜仕坤几次上门找到黔西南州公路局,由公路局出面贷款,晴隆县作担保,保证了6000多万元建设资金及时到位,对通乡公路进行油化和修建安全防护栏,并整合新农村建设等各类资金,新修和改造通村公路,建设通组路和连户路。
农民致富是当务之急——
为了寻找农民致富的路子,姜仕坤不辞辛劳,经常白天进村入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基层最前线访贫问计,到企业调研座谈,晚上回城后又召开会议到深夜,寻找产业发展出路,形成了“羊、茶、果、蔬、烟、薏”的六大特色产业并付诸行动。
深入边远贫困乡村察民情、解民忧,与群众算发展增收账,为群众找发展出路,是姜仕坤多年的工作常态。由于对农村工作熟悉,姜仕坤基本成为解决群众问题的活字典,干部们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他耐心细致教方法,并尽量抽出时间现场办公。在他的心中,根植着深厚的农民情结。他经常对农业龙头企业和金融部门说:“要把利益让给老百姓,只有老百姓发展起来了,大家才有发展。”他有一个朴素理念:“没有贫困群众的小康,就没有晴隆县的全面小康。”他获得了“羊书记”、“农民书记”、“算账书记”等群众口碑。
数字显示,“十二五”期间,晴隆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20.8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5.13亿元,年均增长17.5%;财政总收入从3.4亿元增加到7.63亿元,年均增长1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1.15亿元增加到79.28亿元,年均增长48.0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329元,贫困人口减少8.6万人,下降到7.91万人,小康实现程度达86%。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亿多元,城镇化率达33%。完成营造林面积44.34万亩,全县森林面积达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24%。这一切,凝聚着姜仕坤和晴隆县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
时序跨进“十三五”,是晴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
2016年初,黔西南州委将全州8市县、义龙试验区划为五大战区,推行战区制,组建突击团,签下军令状,打响攻坚战。姜仕坤所率的晴隆县是脱贫攻坚第二战区,到2018年,所有贫困乡镇要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7.9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但是,军令如山!必须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高位进入。
2月26日,晴隆县召开脱贫攻坚千名干部包保帮扶誓师大会,姜仕坤带头庄严宣誓——“脱贫攻坚、我是党员、向我看齐”,他在大会上动情地说:“作为党的干部,必须是群众的贴心人,要做到态度上亲民、为民、依民,工作上讲真情、办实事、出实效。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马上就办,一抓到底,水滴石穿。”
会后,姜仕坤带领县委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全县2878名干部迅速深入贫困户家中。
边远的大田乡是姜仕坤的扶贫联系点。针对该乡大田村兰蛇等4个村民组地理条件恶劣,不适宜人居,他与村民们共商,和老百姓算收入账,动员大家易地搬迁,搬到生活条件好的县城,获取更好的发展,得到村民积极响应。
在第一轮精准识别贫困户时,姜仕坤来到大田村鹞子村民组贫困户肖长青家。了解到肖长青会电焊技术,他当即协调1万多元资金,为肖长青购置了一套电焊设备,在大田街上租了一个门面开起电焊铺。如今,肖长青平均每月收入三四千元,生意越来越好。
在大田乡董箐村砂下村民组,姜仕坤曾于2015年5月来到低保户王东家,为其协调4860元帮扶资金购买了一头母牛犊。今年3月初,姜仕坤再次来到王东家,看到牛犊已经长大很多,并且圈里新增了一头母猪,一问,原来是从别家租来喂,下崽后进行分成。农户自觉脱贫的行动让姜仕坤笑了,他立即自掏腰包,拿出身上所带的1800元钱,安排当地干部为王东家买一头带崽母猪。如今,王东家的母猪已经下了9头猪仔。
清正廉洁,心中装着家国,却没有自己
姜仕坤生长于册亨县坡妹镇乡下的一个苗族家庭。1990年7月,姜仕坤毕业于黔西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同年8月分配到坡妹镇工作。凭借着踏实工作的作风,姜仕坤一步一个脚印,在基层多个岗位锻炼后,走上了县级领导岗位。
从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县委书记,姜仕坤不断通过学习强化自己的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工作之余,看书是姜仕坤的最大爱好,在他住处的书柜里,装满了各种与工作相关的业务书籍。而记者见得最多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书籍和方针政策、法律纪律的读物。他就是通过不断学习,培养自己的党性,增强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党的培养和长期的学习,使他形成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对党的培养怀感恩之心,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上,关心他人细致周到,形成了坚定的党性原则和个人人格魅力。
“我是2011年底到晴隆任县委书记的,和仕坤同志共事两年多时间。仕坤谦虚、谨慎,办事讲原则,基层工作经验丰富。”黔西南州委常委、兴义市委书记许风伦回忆与姜仕坤相处的时光,由衷感言:“在干部问题上,仕坤看人很准,我们都喜欢踏实务实的干部。他所建议提拔重用的人选,都很公道正派,现在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仕坤书记勤勤恳恳,一心为公,关心同志,待人真诚。他既是班长,又是兄长,晴隆的发展,一点一滴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县长查世海说。
“说实话,被派到长流乡任党委书记,我当时是不太愿意。”长流乡党委书记李秀松说,他在县委办工作时就是正科级,家中的孩子又身体不好,别人认为书记身边的人会得到一个好职位,没想到却被安排到边远乡镇。当时姜仕坤这样动员:“年轻人就要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最艰苦的地方都挺过来了,以后就没有什么工作干不好。”李秀松介绍:“为了鼓励我搞好长流乡工作,姜书记不时抽时间去调研指导,还在县里的会上表扬我。针对我孩子的疾病,他说兴义有一位盲人按摩师手法很好,他经常去按摩腰椎,劝我带孩子去按摩。”
从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县委书记,姜仕坤依然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从不肯多浪费公家一分钱。
“2012年,我们一行人去省农发行联系贷款事情,晚上住宿时,先联系180元一个房间的酒店,他说太贵,后来我们住在一家招待所,100元一个房间。他说晴隆很穷,该节约的点点滴滴都得节约,当领导就要带好头。”晴隆县住建局局长姜文新说。
对于姜仕坤生活简朴节约,体会最深的是驾驶员小朱。“我跟书记开车6年来,吃粉都吃怕了。他说他忙,自己的出差费由我填报,用来解决出差途中的伙食。不管早餐和午饭,我们经常是一碗粉解决。”
从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县委书记,姜仕坤对父母有一颗孝敬之心,对孩子有一颗慈爱之心,对妻子却有太多愧疚。
“我到过姜书记在册亨乡下的老家,他家父母住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老瓦房,煮饭还是土煤火。他尽管工作忙,每年还是要抽一两次时间去看望父母。他母亲腰椎间盘突出,他曾两次送母亲到昆明看病。”姜文新回忆。
最让他牵挂的,是他的女儿田姗灵。“我读初中时一度叛逆心重,学习下滑,写过检查。爸爸知道情况后,每到周末尽量抽时间来陪我,哪怕是一两个小时。我们更多是电话沟通,在电话里,爸爸劝我多读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爸爸还推荐一些好书给我读。”回忆过去的幸福时光,就读深圳大学的女儿泪流满面。
最让他抱歉的,是妻子王作艳。
王作艳向记者倾诉——
“我在州财政局工作。我们结婚20多年了,在一起的时间太少,都是两地分居。本来高速公路通车了,兴义到晴隆不算远,可以周末来看他,但来了也白来,因为他工作太忙,一天到晚不是下乡就是开会。我对他关心不够,也无法关心。”
“他平时爱好是看书,寝室里到处都是书,每次回家都要带回一大堆书。他说,我读的书比别人少,要多看书,多学习,才能搞好工作。”
“他进步,我高兴。但觉得两地分居时间长,只希望平平淡淡过。他说:‘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什么,你应该知道,你默默奉献,我理解,你一定要支持我。’”
“他是一个很称职的丈夫,到兴义出差,只要能挤出时间,他都来陪我,哪怕是一两个小时。”
“2012年,为了接送女儿上学,我买了一辆14万元的大众车,贷了两年的款,用他的工资还,每月还4200元。”
“最让他牵挂的,是我们的女儿和乡下的公婆。每逢春节,他尽量抽时间,和我一道去看公婆。他说他退休后准备回老家养老,只要提到老家,他两眼放光。”
心中装着工作,心中装着同事、亲人,却全然忽略自己。
在同事们的眼里,手提一个用了多年的帆布公文包,冬天,穿一件风衣;春天和秋天,一件灰色夹克和一件青色夹克换着穿;夏天,几件衬衣换着穿,是县委书记姜仕坤留给大家的印象。驾驶员小朱说,姜书记的住处最多的是书,最少的是衣服。一年四季就几套衣服换着穿,帆布公文包用了4年多。
说起陪伴姜仕坤书记的六年时光,小朱说:“累,感动。”
“我跟书记开车的这些年,每年行程近9万公里,平均每天200多公里,经常下乡,或到贵阳、兴义开会、跑项目,非常辛苦。我今年35岁,比他年轻11岁,将心比心,他怎么撑得住?”
“他的病是累出来的。”小朱说,姜仕坤书记有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经常坐车是歪着坐,躺着坐。为了让他在车上休息,我开车时从不放音乐吵他,以前开车他睡得着,后来睡不着了,经常在车上打电话联系工作。
“书记本来就很辛苦,但他经常关心我,还关心我的家人。去年我爸患癌症,他还抽时间去看望和安慰我爸。”
“书记走了,这些天我心中悲痛,一直睡不着觉。我8岁的儿子建议我把书记的照片洗来挂在墙上,可以经常看。从他身上我得到的收获,就是对老人要孝,对党要忠,对朋友要亲。”
姜仕坤走了。噩耗传到晴隆县,干部群众哭泣流泪。4月18日,姜仕坤遗体告别仪式在兴义殡仪馆举行,晴隆县许多干部群众自发赶往送行,94岁的副厅级离休干部赵善平和84岁的黔西南州原州长李昌齐也亲自前往,为晴隆县人民公认的好书记送上最后一程。4月27日至29日,记者在晴隆县采访,受访的30多名干部和群众泪水涟涟,哽咽哭泣,深切怀念他们心中的好书记。
一支蜡烛,燃烧的光芒越大,损耗的速度就越快。为了晴隆人民尽快迈向小康,姜仕坤牢记党的宗旨,肩挑责任和重担,把生命当蜡烛燃烧。而当春蚕丝尽,蜡炬成灰,生命激情燃烧中所释放的巨大光芒,将以崇高、忠诚和无私的精神力量,让人震撼和景仰,定格成为永远值得怀念的风景。(记者 邓航 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