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农牧民群众的贴心人——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潘志荣

作者:郭洪平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2日 08:58
来源:检察日报

潘志荣,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5月生,1985年参加工作,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派驻满都拉口岸检察室兼希拉穆仁检察室主任。他先后被达茂旗委、包头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被人社部和最高检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今年7月,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坚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30年,潘志荣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但他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在他心中,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岗位,无私奉献,为民解难,为党分忧。无论是组织交办的工作,还是群众提出的要求,他都一丝不苟,认真对待。

达茂旗气候恶劣,条件艰苦,潘志荣有几次调到市区工作的机会,但他依然选择了坚守。在基层检察院工作30年,只请过6天假。因常年下乡,饮食无律,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病和腿部风湿,身体日渐消瘦,但他不抱怨、不后悔。周围的同事说,老潘就是不知疲倦的“永动机”和传递正能量的“倍增器”。

心中有责,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创新进取的精神

30年前,潘志荣调入达茂旗检察院工作时,基本上属于检察业务的“门外汉”,但他坚持不懈学习,现在已成长为全区检察系统蒙汉双语检察业务专家型人才,并带动培养出一批蒙汉兼通的检察工作行家里手。

这些年,潘志荣办理各类案件610余件,无一错案。

潘志荣发现并监督公安机关查处了以普通葵花籽冒充种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为农民挽回巨额损失,被评为全区检察机关打击制假售假、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精品案件。

在他建议下,破坏草场案件庭审直接搬到了案发地,让农牧民身临其境接受法治宣传教育,增强保护草原意识。

他推动建立的惠民项目资金数据库,不但增强了职务犯罪预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效保障了近10亿专项资金及时安全地惠及全旗各族农牧民群众。

他总结的基层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会、懂、信、实”四字要领,得到各族干部职工和农牧民普遍认可。

在他的带动下,达茂旗检察院蒙汉双语诉讼、满都拉口岸检察室工作、基层牧区职务犯罪预防等工作,成为全区检察系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心中有民,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亲民为民的公仆情怀

潘志荣担任检察室主任以来,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工作在基层农牧区,他走遍了全旗77个嘎查和行政村,巡访过980多个牧场点与3400多户农牧民,化解矛盾纠纷近百起,记载了8万多字的《民情日记》,收集了大量检察工作一手资料。

潘志荣精通蒙语蒙文,于是,他就发挥这个特长,通过入情入理的“话疗”,打开了一个个涉案蒙古族嫌疑人的心扉,案件成功办理,嫌疑人还表示改过自新。

这些年来,他制作的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发到5000多名群众手中,并始终兑现24小时不关手机的承诺,被百姓称为贴心“一叫通”。

为了办一起案件,他三赴90公里外的犯罪嫌疑人家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释之以法,为70多岁老阿妈追回7000多元的养命钱。

为了协商矿山赔偿牧民事宜,他废寝忘食,因劳累过度半夜突发心脏病,经抢救转危为安几天后又奔向草原。他每年接到农牧民诉求电话近200次,次次有答复。他心里时刻记挂着群众,手机里保存着320多个农牧民群众的电话,并经常打电话问候或者唠家常。

几年前,潘志荣在寻访时了解到,牧民斯琴高娃的丈夫因患脑血栓疾病而半身不遂,家境非常贫困,儿子秦达孟被大学录取后也因交不起学费而准备弃学。潘志荣主动承担起秦达孟的学费,一资助就是四年。

2014年底,牧民巴图斯楞大女儿葛根塔娜通过检民联系卡上的电话找到潘志荣,反映父母的5000亩牧场位于几个高低起伏的山包上,由于没有机井,草场上几乎寸草不生。潘志荣几次找到旗水务局协调,为其争取到抗旱扶贫资金,确定了打井事宜,并现场看到打井出水后,才放心离开。

心中有戒,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公平正义的职业操守

多年来,潘志荣不徇私情,坚持“三不做”,即有悖良心的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不做,有损检察形象的事不做。

十几年的老朋友涉嫌骗取保险理赔款,他依法严查。下基层巡访办案,他自带伙食,即使因时间赶不回去要在农牧民家吃饭,他也会按标准付费。一位嫌疑人醉驾致一死二伤,其亲属企图送红包行贿,他坚决拒绝。一名熟识的嘎查干部擅自将嘎查5000多亩机动草场承包出去,套取国家禁牧补贴款4万多元,他不徇私情,及时报告,彻查案件。

30年来,潘志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普遍赞扬。组织对他的评价是:为党增光添彩的“树碑人”。他以实际行动服务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大局,维护公平正义,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