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初以来,平和县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工作任务繁重、人手不足,部分村级党组织社会动员整合能力弱化,群众参政议政缺乏相应平台,村级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创新推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代表议事、老党员参事、理事会理事、监委会监事“四会一体”村民自治模式,采取“支部搭台、群众唱戏”的形式,在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功能,让农村群众做得了主、说得上话、使得上劲、管得到位,推动农村项目建设持续升温、经济发展不断加速、社会环境更趋稳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13年,全县依托“四会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推动“整治一条街”项目共投资1.13亿元,完成街道整治17.7公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投资7679万元,实施项目22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2亿元,比增33.9%;农民人均纯收入11194元,比增10.4%。该项机制的相关经验做法受到了农村群众的广泛欢迎和好评,也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已在《组织人事报》、《八闽快讯》、《福建组工信息》、《漳州通讯》、《漳州信息增刊》等各地、各级媒体刊物刊载推广。
一、推行“四会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的背景和起因
随着改革深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作为最基层的村级党组织,在社会转型中,行政指令削弱、可运用社会资源逐步有限、组织动员整合力量不足,造成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日益凸显一些新的“瓶颈”问题。一是村级班子人手不够的问题。面对农村工作任务加重、压力增大、形势复杂的新形势,特别是一些城郊村,作为“大县城”建设战略主战场,大批重点项目落户,工作任务相对较重,利益纠葛、矛盾节点相对集中,单靠村“两委”单兵作战,往往力不从心,难以成事。二是群众工作复杂化、村级班子对群众号召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传统村落集体利益的逐步瓦解,区域多村事务正逐步扩大化,一些村级事务难以有效推进。如平和县五寨乡寨河村斜坑组道路是250户柚农运输肥料、蜜柚的必经之路。长期路况极差。由于该路段涉及3个村的具体利益,矛盾复杂,单凭村两委力量难以调和,导致修路事宜久拖未决,造成不良影响,急需一种务实管用的机制来破解。三是村级民主基础弱化的问题。随着群众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愿望增强,而相应参与平台还比较欠缺,村级班子权力运行也缺乏有效监督,干群互信薄弱甚至引发对立。针对以上问题平和县积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探索推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代表议事、老党员参事、理事会理事、监委会监事“四会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通过推动村级党组织转型升级,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有效提高了农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构筑形成务实管用的农村社会管理、运行、服务体系。
二、推行“四会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的做法和成效
1、创设“四会”联动组织,变“官管”为“民管”。一是建机构。在深入调研、试点先行的基础上,从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入手,由村党组织牵头,全县各村普遍成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议事会为先导、理事会为纽带、参事会为扶助、监事会为制约的“四会联治”式组织网络,改变了以往农村发展中由于人力、精力有限,村干部办事既花力气又背骂名的局面,使民主自治更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目前,全县240个行政村均成立了村代表议事会、老党员参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并建立了986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二是明职责。村代表议事会由各村民小组长组成,主要负责参政议政、参与决策;老党员参事会由55岁以上的老党员组成,主要负责乡贤交友拓展、协调党群关系;理事会主要由威望高、能力强、办事公道的党员骨干、致富能手组成,负责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村务监督委员会由村民直选产生的,负责对项目建设、“三资”管理、村务公开等各项农村事务进行全程监督。如今,“四会”组织共吸纳成员16572名,其中议事会2775名、参事会2324名、理事会10753名、监委会720名。三是抓联动。通过“四会”组织联动式运作,推动项目征迁、民生工程等村级重大事项顺利推进。如坂仔镇在推进林语堂文化博览园项目用地征迁工作中,改变以往的政府包办为“政府支持、理事会主导、市场参与、民众监督”运作模式,发挥“四会联治”功能,促使征迁工作顺利推进。
2、创新“六环”运作体系,变“人治”为“法治”。一是民意调查“提”事。由议事会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调查等形式,及时掌握群众所需所盼,对收集到的各项诉求、意见、建议进行筛选,形成提议,报请村党支部审议。二是征询意见“谋”事。由村党支部将议事会的“议案”提请老党员参事会研究讨论,征询意见建议后进行完善补充,拟订重大事务决策的初步方案。三是公开透明“亮”事。村党支部、村委会将初步方案在村务公开栏和各村民小组醒目位置张榜公布,征求村民意见,对初步方案进一步修订完善。四是回访调查“审”事。村党支部、村委会对公示后群众无异议的初步方案,交由议事会就修改方案的可行性和群众意愿等情况进行再次回访调查。五是村民表决“定”事。村党支部、村委会对回访调查再修改后的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表决通过后,将方案和表决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布,再次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无异议后交由理事会具体组织实施。六是全程监督“评”事。监委会对各项事务进度和质量进行全程监督、适时评议,对理事会账目有权随时财务审计,及时督促公开项目实施进度和财务开支情况。形成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四会”组织互联、互补、互动,首尾相衔、一体运作的运行体系,大大提高了村务决策、村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其中,文峰镇前埔村还通过运用这项机制实现了后进村整顿转化成果巩固并在全省作经验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各村依托“四会”组织共收集意见建议1956条,建立民情台账976册,形成具体议案1325个,有效化解矛盾纠纷1719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整洁、征地拆迁、产业培育等民生项目829个,统筹资金达9748万元,节约项目资金869万元。
3、创建“三动”工作机制,变“盆景”为“风景”。一是坚持示范带动。以农村工作基础好、征迁任务重的28个村为试点,在对“四会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进行严密论证、实践检验、反复完善的基础上,分两批先行先试后,才向全县各村全面推广。如安厚镇先行在龙门村抓试点,坚持依照“四会”规则,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之在新农村建设中既是主人又是主体,其他村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纷纷要求组建“四会”组织,参与村民自治,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坚持党群互动。提倡村级班子成员、党员按程序进入“四会”,竞选会长,推动村“两委”与“四会”组织机构有机融合,形成村党支部统筹领导、群众组织积极参与“两条主线”有机统一、互补互促的农村社会自治体系。该县在服务总投资120亿元的科技产业园项目征迁工作中,营造村民人人都是会员,个个有权参与村务管理的氛围,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整个征迁工作未出现集体上访现象。三是坚持民主驱动。在“四会”组织人员选择、章程制定和程序规范等关键环节,广泛邀请群众参与,引导村民通过“四会”组织平台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调动广大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如坂仔镇借力“四会一体”有力地推动了“一街一村”项目建设;南胜镇依托“四会”组织有序推进了“天兔”台风灾害灾后家园重建工作;芦溪镇发挥“四会”组织作用用好扶贫资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特别是文峰镇三坪村,运用“四会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在短短的3个多月时间内完成总投资2200多万元的重点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入选农业部评选的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荣获全国高效农业型美丽乡村称号,成为全国“富美乡村”典范。
三、推行“四会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的经验和启示
平和县“四会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之所以能成功推行,主要得益于:策略上“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模式上“支部搭台、群众唱戏”,与时下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旨不谋而合。该模式能够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做好群众工作,既呼应了新时期农村群众对公共服务日益高涨的现实需求,也借助基层力量,有效提升了基层公共事务的服务质量,加大对村两委班子社会监督力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要加快转型升级,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要加快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步伐,必须走出“重管理、轻服务”的认识误区,构建基层组织的公共利益实现机制,发挥好党组织表达公共利益和整合公共利益的职能,切实呼应农村群众对公共服务日益高涨的现实需求,提升基层公共事务服务质量,加大反腐败社会监督力度,增强农村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2、要激活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在组织保障上,要由“包办代替”转变为“自我服务”,即要把党组织为村民服务与村民自我服务结合起来,更多地让村民以主人翁的态度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服务,更多地让村民自己组织的社会组织为村民服务;在机制保障上,要由“强制压服”转变为“群众自律”,即要指导村民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村规民约,领导村民依法自治,而不能站在村民的对立面管治村民。
3、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无不来自群众的创造和推动。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又是检验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平和县“四会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的创立和推行,汲取了该县以往村民自发创设自治模式的成功经验,是一项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务实管用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由此可见,党建创新必须扎根实际,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聪明才智,从群众中汲取养分,惟其如此,党建创新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