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起因]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大量“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群众需求多样化多元化趋势日益突出,新形势下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更为繁重,这对党委政府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作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部署。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党组织要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把服务作为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近年来,贵阳市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和群众工作新需要,推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带头服务人民群众,带动群众共同服务,营造“党员报到人人参与、回馈社会人人奉献、服务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为打造发展升级版、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最大限度地集聚正能量。
[主要做法]
共产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党员榜样作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将其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动。
一、突出品牌引领。贵阳市的志愿服务品牌,源于享誉全国的“绿丝带”市民互助行动。2008年1月,贵阳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凝冻灾害,全市交通、供水、供电等领域正常运转遭遇了极大挑战。为更好地发动社会力量开展自救和互助,我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倡导“你帮我,我帮他,大家帮大家”的服务精神,众多私家车主、出租车司机自发地在车辆后视镜系上绿丝带,沿途免费搭载有困难的陌生群众;数以万计的市民也纷纷在手臂上系上绿丝带,向需要帮助的市民无偿提供帮助。一时间,“绿丝带”飘扬在贵阳的大街小巷,成为家喻户晓的城市名片。此后,我市在“绿丝带”这个大品牌下,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壮大和拓展了“绿丝带”志愿服务领域和范围。如今,在贵阳,参加“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
二、突出党员带动。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注重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逐步构建“党员干部走在前、人民群众齐参与”的志愿服务格局。一是坚持领导示范。市四大班子成员结合自身实际,分别深入居住地、工作地或联系点社区报到登记,认领一个以上服务岗位,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同志率先到南明区西湖社区认领了政策宣传志愿服务岗位,带头开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政策宣讲,其他市领导也纷纷下到基层开展宣讲活动。在市领导的示范带动下,各级党员干部也主动深入社区,志愿帮助社区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坚持层层动员。由市和区(市、县)直机关党组织牵头,采取集中报到或个人报到相结合的方式,分期分批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员、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到工作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为辖区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三是坚持社区落实。社区党组织通过社区网站、宣传栏大力宣传,采取上门登记和网上报到的方式,向社区党员提供报到咨询服务,一站式办理党员报到手续。
三、突出科学设岗。一是摸清需求。由社区党组织采取个别走访、发放问卷、座谈收集等方式,找准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重点收集整理就学、就业、就医、住房、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对五保户、特困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五类人员进行重点调查,建立需求台账。云岩区在社区栽种“心愿树”,收集居民群众的“微心愿”,引导报到党员开展志愿结对帮扶,力所能及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二是合理承诺。各社区党组织根据辖区群众的服务需求和志愿者的服务意向,为志愿者量身定做“政策宣传、邻里守望、困难帮扶、就业支持、公益服务”等多类服务项目,让党员结合自身专业和特长认领岗位,合理承诺践诺。三是分类服务。社区党组织根据报到党员认领岗位情况,组建成若干志愿服务队或志愿服务小组,由各队(小组)有领导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变“8小时”党员为“全天候”党员,让社区居民能“时时听到党员的声音、处处看到党员的热情、人人看到党员的形象”。南明区水口寺社区党员“阿黎故事餐饮店”董事长黎名珊,代表辖区11家餐饮企业以服务团队名义报到,承诺为辖区困难职工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已为辖区高校学生提供20个勤工俭学岗位。
四、突出队伍管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阵地建设是基础。通过扩大、建强志愿服务的各类阵地,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健全组织体系。成立贵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各区(市、县)、乡镇和新型社区成立志愿服务工作站(队),在社会团体、文明单位成立志愿服务队,形成市、区、乡镇(社区)三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二是实时扩充队伍。制定《贵阳志愿者管理办法》,根据群众实际需要,由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公益慈善类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等,及时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根据标准和条件吸纳社区居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建立贵阳志愿者管理数据库和贵阳市志愿服务资源中心,对全市志愿者注册和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坚持培训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全市各级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在贵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的统一指导下,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要求,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以党员宗旨意识、志愿服务理念、专业技能和岗位职责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志愿服务队伍。
五、突出制度保障。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常态开展的关键。一是制定完善政策法律保障。修订《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将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列为重要内容;完善《贵阳市社区工作条例》,在社区和居(村)民委员会组建各种类型的志愿者队伍,广泛动员、激励、吸收、组织、指导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制定《贵阳市流动人口积分入户管理暂行办法》,对流动人口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进行积分,作为入户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是建立服务纪实制度。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由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公益慈善类组织等,根据统一的内容、格式和记录方式,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及时、完整、准确记录,为后续表彰激励提供依据。三是健全服务激励机制。建立志愿者星级评定制度,每年开展“星”级志愿者和优秀志愿者组织评选活动,并对评选出的“四星”、“五星”级志愿者进行表彰,增强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社会荣誉感。目前,全市共评选表彰“四星”级志愿者472名,“五星”级志愿者249名,其中“四星”级党员志愿者341名,“五星”级党员志愿者197名。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采取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民间募集为依托的筹资方式,切实保障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经费投入。市财政每年定向投入80余万元作为全市志愿服务专项工作经费。近三年来,通过市级财政专项投入和向社会进行募集资金共计700余万元。
六、突出服务大局。始终坚持聚焦中心、服务大局,把志愿服务活动与全市重要工作、重大工程、重点任务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志愿服务为群众所需、受社会欢迎、替政府分忧。比如,结合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组织、策划了一系列以“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绿色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据统计,全市每年参与保护山川河流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达1万余人次。比如,根据全市民生行动计划,组织了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障人士等困难群体为服务重点,以家政服务、亲情陪伴、应急救助、法律援助等为主要内容的“邻里守望•情暖贵阳”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先后组建志愿服务队伍300余支,帮扶对象空巢老人6560余名,留守儿童12930余名,农民工5460余名,残障人士1790余名。比如,在“献礼十八大·党员争优秀”活动中,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志愿者“学先进、见行动”,争做先进模范,涌现出了刘兴顺、崔向前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党员先进典型。
[初步成效]
通过开展党员服务进社区活动,在扶贫济困、环境保护、扶老助残、重大活动、抢险救灾、社区建设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子品牌。
一是培育了良好社会风尚。先后涌现出一批以“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称号获得者黄成德、“全国优秀志愿者”个人雷月琴为代表的环境保护志愿者典型以及潘琴、花全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模范典型,得到中央文明办高度评价,在全市逐步创造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加快了城市文明进程。志愿服务把不同的人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有效地推动了全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提高。特别是,志愿服务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舞台,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培育了他们的担当意识、自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凝聚了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强大正能量。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广大党员深入社区、进村入户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密切了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转变了工作作风,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通过这些年的坚持和努力,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整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市民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增加,知晓率和满意率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500余支,注册志愿者46万人,占全市建成区常住人口的14.1%。其中,党员志愿服务队伍637支,党员志愿者6.7万人,占全市志愿者人数的14.6%。全市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0次以上,参与志愿者人数达30万人次以上。按每人每次5小时,每年8次计算,贵阳志愿者每年相当于贡献了225万个工作日。
[经验探讨]
通过党员志愿者不遗余力地帮助办实事、解难事,群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惠在哪里、惠从何来,不断增强了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从而自觉自愿地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宏伟目标上来。开展志愿服务必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切实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以群众的满意为目标。同时,要大力推动共产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化,加强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建设,积极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形成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良好社会风尚。